楚雄师范学院2021版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2025年11月14日 16:45   点击:[ 审核人: 编辑人:马建荣

楚雄师范学院2021版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专业代码:050101学位授予门类:文学学士学位

一、培养目标

(一)人才定位

汉语言文学专业遵照学校“教师教育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办学定位和“思想品德优、专业基础实、职业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工作适应快”人才培养总要求,立足云南、面向全国,培养适应新时代党和国家基础教育改革发展要求,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深厚的教育情怀,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系统掌握汉语言文学学科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具备良好的文学素养和较高的语言修养、娴熟的语文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和较强的教学研究能力、班级管理和综合育人能力,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勇于创新,持续发展,能胜任中学语文课程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积极开展教学研究的中学语文“四有”好老师。

二)预期目标

本专业学生毕业后5-10年成为优秀中学语文教师和优秀教育工作者,为成长为卓越语文教师和卓越教育管理者打下坚实的基础,并能实现以下目标:

目标1:师德师风高尚、教育情怀深厚

自觉践行师德师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拥护“两个确立”,做到“两个维护”,遵循教育规律,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热爱教育事业,厚植教育情怀。树立职业理想,立志成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有较强的中学语文教学职业认同感和扎根基层的理想信念,有执着教育和奉献教育的职业情怀。

目标2:专业知识扎实、教学本领过硬

专业知识扎实,拥有正确的文艺观、语言文字观和教育观,具有系统扎实的汉语言文学学科知识及较强的语文教育教学能力;具备良好的文学素养和较高的语言修养,在语言表达、写作应用、文本分析、汉字书写等方面具有良好的示范能力;具有较强的教学设计能力、课堂组织能力、教材分析能力、教学资源整合能力和师生沟通能力;熟悉语文课程改革的最新动态,能够基于课程标准指导课堂学习和课外活动;善于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能上优质示范公开课。

目标3:遵循以德为先、坚持以文化人


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将学科育人、管理育人和合作育人有机结合起来;善于在语文教学中进行育人活动,将语文知识学习、语文能力培养和品德养成有机结合;具备较强的班级组织与建设能力、班主任工作实践能力以及组织主题教育与社团活动等综合育人能力;能营造合适的教育教学氛围,实现既定的教育教学目标和任务。

目标4:勤学好学善学、实现终身发展

具有终身学习能力和专业持续发展意识。持续提升专业素养和教学教研能力,紧跟国内外基础教育发展的前沿动态,借鉴国内外先进教育理念和经验进行语文教育教学;善于观察思考,能独立开展教学研究;具有团队协作精神,能通过校内外教研活动开展专业交流;自我规划、自我发展,成为学生终身学习、持续进步的榜样。

二、毕业要求

本专业毕业生要恪守“师德为先、学生为本、能力为重、终身学习”的中学教师专业标准,遵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具有良好的师德修养,以立德树人为己任,具有坚定的从教信念和教育情怀。掌握扎实的语言、文字、文学、文化知识,熟练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展语文教学和研究工作,具有创新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具有运用批判性思维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较为突出的教学能力和教学研究能力;掌握班级组织与建设的原则与方法,具有组织主题教育和社团活动以教育和引导学生发展的能力。学生在修读年限内,修满人才培养方案规定的学分,并达到以下要求,方可毕业。

【践行师德】

1.【师德规范】深刻理解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进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认同、政治认同、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立德树人为己任。遵守中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依法执教,立志成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有社会正义感的好老师。

1.1【师德认知】深刻领会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思想、政治、理论、情感上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了解中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法律法规和立德树人教育目标和内容。

1.2【师德体验】深入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按照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营造践行师德的环境,结合学校文化原生性思想情感及价值观目标,创新师德养成的路径、形式和方法,增强师德体验。

1.3【师德实践】履行中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依法执教。有较强的情绪调节与自控能力,合理处理问题。关爱学生,爱岗敬业,用心从教,成为新时代“四有”好老师。

2.【教育情怀】有较强的从教意愿,认同教师工作的重要性,具有积极的情感、端正的态度、正确的价值观。具有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尊重学生人格,富有爱心、责任心,工作细心、耐心,做学生锤炼品格、学习知识、创新思维、奉献祖国的引路人。

2.1【职业认同】具有积极投身到中学语文教育教学工作的意愿和热情。在实践中认识中学教育对学生成长和教师专业提升的价值,体验专业知识能力在教师职业发展中的意义。能积极主动地创造条件并帮助学生实现正向的自我发展。

2.2【职业修养】深刻认识到中学教育教学的意义,具备一定的人文科学的基本知识,掌握科学的方法,有继承和弘扬优秀文化传统的使命感,恪守中学语文教师的职业操守。

2.3【职业责任】能积极主动地承担教育教学责任,在教育教学各环节投入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做到关爱学生,尊重中学生的权益和独立人格,主动启发引导、因材施教,为学生树立良好的示范榜样。

【学会教学】

3.【学科素养】具备支撑语文教学的综合知识素养,广泛阅读古今中外文学经典,具有开阔的跨学科视野、扎实的专业基础和完善的知识结构,能够运用批判性思维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具备较好的文学阅读和鉴赏能力、口语表达和书面写作能力。

3.1【知识素养】掌握祖国语言文字特点及其运用规律,具备较强的口语交际和书面表达能力、能正确处理和分析古今语言材料,初步具备联系社会实践和其他相关学科对语言文字现象进行分析、探究及评价的能力。具备较强的文本阅读及审美鉴赏能力,能解读和分析文学作品,具有正确的文艺观、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与鉴赏品味,具备对文学现象进行分析、探究及评价的初步能力,具有一定的文学写作能力。

3.2【学科融合】初步了解跨学科、跨专业知识,整合形成学科教学知识,教知识、教能力、教核心素养。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理解和借鉴不同民族不同地区文化,开阔视野,增强文化自信,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文化。

4.【教学能力】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能够依据中学语文课程标准,针对中学生身心发展和学科认知特点,运用语文教学知识和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设计、实施和评价,获得教学体验,具备教学基本技能,具有较强的中学语文教学能力和一定的中学语文教学研究能力。

4.1【教师教育技能】具备钢笔字、粉笔字、普通话等教学基本功,具有良好的语言表达和信息技术能力。主动适应信息化、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变革积极有效开展中学语文教育教学的意识。

4.2【教学理论】掌握基本的中学语文教育教学规律,具有现代教育理念,学习中学语文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了解语文教育教学的最新发展动态,能综合运用语文学科及学科教学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解决中学语文教学的实际问题。

4.3【教学实践】具备中学语文教育教学能力,掌握教学设计、课堂评价和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等教学基本技能,逐步成长为中学语文教学骨干教师。

4.4【教学评价】树立促进学生学习的评价理念,理解教育评价原理,掌握试题命制的方法与技术。能够在教学实践中结合作业反馈等实施过程评价,合理选取和运用评价工具,评价学习活动和学习成果,并学会运用评价结果促进教学水平的提升。

【学会育人】

5.【班级指导】掌握中学德育原理、教育管理和班级管理的基本理论,掌握人际沟通的能力和技巧,能胜任班主任的常规工作。掌握班级组织与建设的工作规律和基本方法,能够在班主任工作实践中,参与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等教育活动的组织与指导,获得积极体验。

5.1【班级管理】树立德育为先的育人理念,熟悉中学德育原理与方法,掌握班级组织与建设的工作基本规律和基本方法。能在班主任工作实践中,组织指导学生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等活动,获得育人体验,学会富有针对性的育人方法。

5.2【育人拓展】了解并掌握中学生身心发展阶段特点,掌握基本的与人沟通方法与技巧,能够进行有效的家校沟通,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

6.【综合育人】践行全程育人、立体育人理念,重视课程思政。掌握中国语言文学学科蕴含的丰富人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掌握语文学科育人的内容、途径和方法,能够结合语文学科教学进行育人活动,能将语文知识学习、能力发展与品德养成相结合,把育人有机融入到各项语文活动,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良好品格。发挥语文学科在文化、审美及综合育人方面的优势,通过开展语文综合性实践课,挖掘民族文化、地域文化的育人价值,培养学生家国情怀。

6.1【育人理念】具有教书育人意识。理解中学语文学科课程独特的育人功能,有机结合中学生心理特点,注重课程教学的思想性,有机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培养学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6.2【育人活动】能陈述校园文化的内涵和校园社团活动类型,解释教育活动和社团活动的育人价值和方法,能够选择适当的方法策划组织班集体、队团、社会实践、公益等活动,在活动中育人。

【学会发展】

7.【学会反思】理解教育过程中反思的重要性,初步养成反思的习惯,能结合教学实际问题进行教学反思,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能够运用批判性思维分析和解决学生学习、课程教学、学科发展等教育教学问题。具备专业持续发展的能力,适时制定职业发展规划,实现专业成长和个人发展。

7.1【发展规划】掌握专业反思的知识和技术,具有创新思维和批判精神,能掌握国内外先进教育教学理念和方法,根据时代和教育发展需求规划职业生涯和专业发展。

7.2【学会思辨】能运用批判性思维对教学实践进行自我诊断和反思自省,在日常学习和实践过程中积累所学所思所想,形成问题意识和一定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参与各种教研活动,获得与其他教师直接对话或交流的机会。

7.3【学会研究】了解国内外教育教学改革发展动态及趋势,掌握专业反思的知识和技术,具有创新思维和批判精神,能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和分析及解决教育教学问题。掌握专业发展所需的信息技术手段和方法,具备撰写教育教学研究论文的基本能力。

8.【沟通合作】具有协同合作精神、集体意识和团队意识,能在小组互助合作学习中,针对具体任务进行团队协作,与同事分享、合作经验和资源。能够与同行及学生,形成学习共同体,充分发挥学习共同体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

8.1【交流合作】熟练掌握语文,积极寻求国内外教育的交流和合作,并能对所在学校或地区开展国际交流活动及项目等提供积极的支持和协助。具有团队协作精神,能够在教学实践中,深入体验观摩互助、合作研究和小组实习,并乐于与他人分享、交流实践经验,能够在学习共同体中积极发展和完善自己的专业能力。

8.2【沟通技能】理解学习共同体的内涵和作用,具有健康的人际交往意识,主动学习沟通合作方法和技能,能有效与他人沟通交流,具备信息获取及处理能力,能够在教育实践、社会实践中与同事、同行、专家等进行有效沟通交流。

8.3【共同学习】具有协同合作精神、集体意识和团队意识,掌握团队协作的基本策略,了解中学教育的团队协作类型和方法,具有小组互助、合作学习能力。

1毕业要求对培养目标的支撑矩阵表

 

毕业要求

培养目标1

培养目标2

培养目标3

培养目标4

1.践行师德的能力

 

 

2.学会教学的能力

 

3.学会育人的能力

 

4.学会发展的能力

 

 

2毕业要求指标点与教学环节(课程)关系表

 



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指标点

      课程

毕业要求1

毕业要求2

毕业要求3

毕业要求4

师德

规范

教育

情怀

学科

素养

教学

能力

班级

指导

综合

育人

学会

反思

沟通

合作

思想道德与法治

H

 

H

 

 

M

M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H

 

 

 

M

 

M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M

H

 

 

 

H

M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

H

 

 

 

 

H

M

 

形势与政策

 

H

 

 

 

M

M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

H

H

 

 

M

M

M

 

大学生国家安全教育

 

 

 

 

H

H

M

 

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

 

H

 

 

H

 

M

 

大学英语(1)

 

 

H

M

 

M

 

M

大学英语(2)

 

 

H

M

 

M

 

M

大学英语(3)

 

 

H

M

 

M

 

M

大学英语(4)

 

 

H

M

 

M

 

M

大学计算机基础

 

 

 

H

M

 

 

M

大学体育(1)

 

 

 

 

L

H

 

M

大学体育(2)

 

 

 

 

L

H

 

M

大学体育(3)

 

 

 

 

L

H

 

M

大学体育(4)

 

 

 

 

L

H

 

M

体质测试

 

 

 

L

 

H

 

M

音乐基础

 

 

 

M

 

H

 

M

美术基础

 

 

 

M

 

H

 

M

军事理论

 

 

 

 

M

H

 

 

军事技能

 

 

 

 

M

H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M

 

M

 

 

H

 

M

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

M

 

M

 

 

H

 

M

劳动教育

 

M

 

 

 

H

 

M

现代汉语(1)

 

M

H

H

 

 

 

M

现代汉语(2)

 

M

H

H

 

 

 

M

写作概论

M

M

H

H

 

 

M

M

文学概论

 

M

H

H

 

 

 

M

语言学概论

 

M

H

H

 

 

 

M

古代汉语(1)

 

M

H

H

 

 

 

M

古代汉语(2)

 

M

H

H

 

 

 

M

文字学

 

 

H

M

 

 

M

M

现代修辞学

 

 

H

M

 

M

M

M

传统诗词创作与鉴赏

M

 

H

M

 

M

L

M

中国古典文献学

 

 

H

M

 

M

M

 

中国文学批评史

M

 

H

M

 

M

M

 

比较文学概论

 

 

H

M

 

M

M

 

中国现当代文学(1)

M

M

H

 

 

 

M

M

中国现当代文学(2)

M

M

H

 

 

 

M

M

中国古代文学(1)

M

M

H

 

 

 

M

M

中国古代文学(2)

M

M

H

 

 

 

M

M

中国古代文学(3)

M

M

H

 

 

 

M

M

中国古代文学(4)

M

M

H

 

 

 

M

M

外国文学(1)

 

M

H

 

 

 

M

M

外国文学(2)

 

M

H

 

 

 

M

M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M

M

H

H

 

 

M

M

民间文学

 

M

H

H

 

 

 

M

逻辑学

 

M

H

H

 

 

 

M

美学原理

M

M

H

H

 

 

 

M

演讲与口才

 

 

H

M

 

M

 

M

论语选读

 

 

H

M

 

M

M

 

公关语言学

 

 

H

M

 

M

 

M

传播学

 

 

H

M

 

M

 

M

民俗学

 

 

H

M

 

M

M

 

田野调查理论与方法

 

 

H

M

 

M

 

M

朗读与朗诵训练

 

 

H

M

 

M

 

M

唐诗宋词研究

M

 

H

M

 

M

M

 

新闻采编学

 

 

H

M

 

M

 

M

文化语言学

 

 

H

M

 

M

M

 

非物质文化遗产学

 

 

H

M

 

M

M

 

《诗经》导读

 

 

H

M

 

M

M

 

少数民族文学

 

 

H

M

 

M

 

M

社会语言学

 

 

H

M

 

M

M

 

西方人类学史

 

 

H

M

 

M

M

 

 

跨文化交际研究

 

 

H

M

 

M

 

M

汉字文化研究

 

 

H

M

 

M

M

 

西南少数民族发展史

M

 

H

M

 

M

M

 

训诂学

 

 

H

M

 

M

 

M

女性文学

 

 

H

M

 

M

M

 

艺术语言学

 

 

H

M

 

M

 

M

庄子精读

 

 

H

M

 

M

M

 

语法学

 

 

H

M

 

M

L

M

叙事艺术研究

 

 

H

M

 

M

M

 

明清小说研究

 

 

H

M

 

M

M

 

文化人类学

 

 

H

M

 

M

M

 

文学评论

 

 

H

M

 

M

M

M

西方文论

 

 

H

M

 

M

M

 

秘书学

 

 

H

M

 

M

M

 

汉字书写

 

 

M

H

 

M

 

M

教师口语

 

 

M

H

 

M

 

M

教育学

H

M

 

M

 

H

H

M

心理学

 

M

 

M

 

H

H

M

中学德育与班级管理

M

H

 

 

H

M

 

 

现代教育技术

 

 

 

H

 

 

M

M

教育研究方法

 

 

M

H

 

M

H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重要论述研究

M

H

 

 

H

M

 

 

教师职业道德与教育法律法规

H

H

 

 

 

H

M

 

中学语文学科教学法

 

 

H

H

 

 

M

 

中学语文学科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

 

 

H

H

 

 

 

M

 

教师职业发展规划

M

M

 

 

 

 

H

 

名师成长案例研究

 

H

M

H

 

M

M

 

课程设计与评价

 

 

 

H

 

 

H

M

教育哲学

M

M

 

H

 

 

H

 

中外教育史

M

M

 

H

 

 

M

L

 


基础教育改革动态

M

H

 

M

 

 

H

 

教育见习(1)

M

M

 

H

H

 

M

M

教育见习(2)

M

M

 

H

H

 

M

M

教育见习(3)

M

M

 

H

H

 

M

M

教育见习(4)

M

M

 

H

H

 

M

M

教育实习

M

 

H

H

M

M

M

M

教育研习

 

L

M

 

M

 

 

M

毕业论文(设计)

M

 

H

M

 

 

M

M

教师职业技能训练与考核

H

 

M

H

 

 

 

M

注:该表使用H、M、L表示教学环节(课程)对指标点支撑度的强、中、弱。H代表教学环节(课程)对毕业要求高支撑,M代表对教学环节(课程)毕业要求中支撑,L教学环节(课程)代表课程与活动对毕业要求低支撑。

 

 

三、学制与学位

本专业基本学制四年,弹性学制三至八年。学生毕业达到学士学位授予条件,可授予文学学士学位。

四、主干学科和核心课程

(一)主干学科:中国语言文学

(二)核心课程:文学概论、现代汉语、古代汉语、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语言学概论、写作概论等课程。

文学概论:本课程旨在系统介绍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阐述了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诞生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的建设。系统地阐述文学活动的性质、文学活动的创作过程,从不同角度考察了文学作品的类型特点和文学作品的消费与接受。本门课程有助于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准确而系统地理解和掌握文学的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进而具有较强的分析文学作品的能力,为学习其他课程和从事有关方面的工作和研究打下文学方面的理论基础。

现代汉语:本课程旨在系统地介绍现代汉语语音、文字、词汇、语法、修辞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和语言基本技能的训练,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培养和提高学生理解、分析和运用现代汉语的能力,为他们将来从事语言文字工作、语文教学工作和现代汉语的初步研究工作打好基础。本课程要求学生全面了解现代汉语理论框架,掌握现代汉语的基本理论和语言运用的基本知识,提高言语表达能力和鉴赏水平。

古代汉语:本课程旨在系统地介绍古代汉语的一般理论,古代汉语的发展趋势和最新学术成果,初步构建古代汉语的理论框架和教学体系,引导学生走进古代汉语研究的新天地,提高学生对掌握语言理论的意义和作用的认识,以及学生阅读古籍的能力涉及到工具书、文字、词汇、语法、音韵、修辞、古书注解、古代文化常识、古代文体知识、诗律、词律、曲律等理论问题。通过学习,学习者掌握了上述理论知识可转化为重要的语言应用工具,可用于指导自己的语言实践,帮助学习者认识语言现象,分析语言现象,阅读一般的文言文,确立正确的语言观念,并能运用所学基础知识独


立解决中学文言文教学中语言方面的问题。

中国古代文学:讲述中国古代发展史与其历史相应时期的代表性文学作品形式、主要风格、代表作家及其对当时和后代文学发展的影响,而开设的陈述和研究古代文学发展历史与作品分析的课程。通过对文史知识的教学,让学生了解各个不同历史时期文学发展的概况和重要作家的作品;引导学生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学习和研究古代文学;帮助学生获得较为系统的中国文学发展史的知识。从而获得阅读、分析、鉴别和欣赏古代文学作品的能力,提高思想修养、美学修养和语言文学修养。要求学生在系统了解文学史的综合知识的同时,督促学生背记经典名句、名诗经典、名文段落。

中国现当代文学:本课程旨在系统地对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复杂成分和发展流变进行细致梳理,深入论析和评介重点作家、作品,使学习者在了解中国现代文学的历史背景的同时,总体掌握中国现代文学历史发展的线索与进程,具体掌握现代文学各个历史阶段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特征,包括对重要的社团流派、文学现象与文学思潮的了解和掌握,并能在更为开阔的视野中把握现代文学在整个中国文学历史长河中的地位和价值,准确理解外国文学与中国现代文学之间的相互影响。

外国文学:本课程旨在系统地从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出发,以讲授欧美文学为主,同时亚非(东方)文学也在课程中占有一定的比例。了解和掌握外国文学发展史的基本线索及文学思潮,重点掌握但丁、塞万提斯、莎士比亚、歌德、雨果、斯丹达尔、巴尔扎克、莫泊桑、果戈里、托尔斯泰、高尔基、肖洛霍夫、海明威、卡夫卡、泰戈尔、夏目簌石等作家及其作品。能够分析、评价文学史上主要作家作品,并把握其思想和艺术特征。通过教学,达到使学生掌握外国文学史的基本知识,提高对外国文学作品的鉴赏水平和分析能力的目的。

语言学概论:本课程旨在系统地讲授语言学的一般理论,涉及到语言的本质,语音,语汇,语义,语法,语言与社会,语言的分类等诸多语言理论问题,使学生全面了解现代语言学的理论框架、教学体系及其发展趋势和最新学术成果,掌握现代语言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引导学生走进现代语言学研究的新天地,提高学生对掌握语言理论的意义和作用的认识,汲取古今中外的语言学理论的丰富营养,提高语言理论素养,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和水平,确立科学的语言意识和理念,将来能运用相关理论从事语言文字工作。通过系统学习,使学生掌握扎实的语言理论知识并转化为重要的语言应用工具,用于指导自己的语言实践,帮助学习者认识语言现象,分析语言现象,解决语言应用的实际问题。

写作概论:本课程旨在系统地讲授写作原理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各文体的写作方法,主要内容包括:现代写作的含义、作用和特征,写作原理论和写作文体论。通过学习本门课程,使学生掌握写作各方面的理论知识,熟悉写作的基本原理,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在实践中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还要让学生学会指导训练,以便将来成为合格的教师,教好作文课。正确认识写作在当下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能写内容充实,立意明确,条理清楚,语言通顺,文风端正的文章,并且能用写作理论分析具体文章和指导写作。


 

五、课程体系结构及学时学分比例

(一)各类课程学时数和学分数统计

课程类别

学分数

学分比例

学时数

学时比例

 

通识教育课程

必修

45

26.4%

791

26.5%

限定选修

0

0

0

0

任意选修

6

3.6%

108

3.7%

 

专业教

育课程

学科专业基础课程

必修

21

12.7%

360

12.4%

选修

4

2.4%

72

2.5%

专业课程

必修

36

21.7%

639

22%

专业方向课程

限定选修

0

0

0

0

专业拓展课程

专业选修

16

9.6%

512

17.6%

职业教育课程

(师范类专业为教师教育课程)

必修

22

12.9%

420

14.1%

选修

4

2.4%

72

2.5%

实践

教育

课程

集中实践环节

必修

15

9%

/

/

专业实践项目

选修

2

1.2%

/

/

第二课堂育人计划课

必修

(必修3分,选修不少于5,

占学分)

/

/

/

合计

170

100%

2974

100%

(二)实践教育课程统计

类别

学分

学分比例

学时

周数

教育实习

8

4.8%

/

16

教育见习、研习

(专业见习、研习)

3

1.8%

/

6

教师职业技能训练与考核

2

1.2%

/

/

毕业论文(设计)

4

2.4%

/

4

第二课堂育人计划课程

(如军事训练)

(必修3分,选修不少于5分,不占学分)

/

/

/

合计

17

占总学分比例

10.2%

26

(三)各学期考试课程统计

 

学期

1

2

3

4

5

6

7

8

考试课程(门)

7

6

7

6

4

4

0

0

(四)各学期周学时数统计

 

学期

1

2

3

4

5

6

7

8

周学时

29

31

29

28

18

19

0

0

 


六、课程设置及教学计划

 




课程

性质

 

课程代码

 

课程名称

 

学分

 

学时

各环节学时分配

考核

方式

各学期周学时分配

备注

理论

实践

实验

 

 

1

2

3

4

5

6

7

8

 

15

18

18

18

18

18

18

18

课堂教学周数

 

 

 

 

 

 

 

必修

课程

2115000101

思想道德与法治

3

45

36

9

 

S

3

 

 

 

 

 

 

 

 

2115000103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

3

54

45

9

 

S

 

 

 

3

 

 

 

 

 

2115000102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3

54

45

9

 

S

 

3

 

 

 

 

 

 

 

2115000104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

3

90

81

9

 

S

 

 

5

 

 

 

 

 

 

2115000105

形势与政策

2

*

*

*

 

C

*

*

*

*

*

*

*

*

根据课程实施方案开设

2115000106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

3

54

45

9

 

S

 

 

 

3

 

 

 

 

 

2115000108

大学生国家安全教育

1

18

18

 

 

C

1

 

 

 

 

 

 

 

 

2115000109

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

2

36

36

 

 

C

2

 

 

 

 

 

 

 

 

2117000101

大学英语(1)

2

60

60

0

 

S

4

 

 

 

 

 

 

 

 

2117000102

大学英语(2)

2

72

72

0

 

S

 

4

 

 

 

 

 

 

2117000103

大学英语(3)

1

36

36

 

 

S

 

 

2

 

 

 

 

 

2117000104

大学英语(4)

1

36

36

 

 

S

 

 

 

2

 

 

 

 

2105000101

大学计算机基础

2

45

15

30

 

S

3

 

 

 

 

 

 

 

 

2116000101

大学体育(1)

1

36

36

 

 

C

2

 

 

 

 

 

 

 

 

2116000102

大学体育(2)

1

36

36

 

 

C

 

2

 

 

 

 

 

 

 

2116000103

大学体育(3)

1

36

36

 

 

C

 

 

2

 

 

 

 

 

 

2116000104

大学体育(4)

1

36

36

 

 

C

 

 

 

2

 

 

 

 

 

2116000105

体质测试

1

*

 

*

 

 

*

*

*

*

*

*

 

 

1-6学期开设

2101000101

音乐基础

1

18

0

18

 

C

 

2

 

 

 

 

 

 

(1-9周)

2110000101

美术基础

1

18

0

18

 

C

 

2

 

 

 

 

 

 

(10-18周)

2118000102

军事理论

2

30

30

0

 

C

15

 

 

 

 

 

 

 

1-2周开设

2118000101

军事技能

2

2周

 

2周

 

0

2周

 

 

 

 

 

 

 

 

2101000101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2

*

*

*

 

C

*

*

*

*

*

*

*

*

 

2118000103

大学生就业创业基础

2

*

*

*

 

C

*

*

*

*

*

*

*

*

 

2120000101

劳动教育

2

32

0

32

 

C

*

*

*

*

*

*

*

*

根据课程实施方案开设

应修小计

42

737

 

 

 

 

 

 

 

 

 

 

 

 

 

 

 

 

选修

课程

 

四史教育

2

36

 

 

 

C

 

 

 

 

 

 

 

 

 

 

自然科学类

2

36

 

 

 

C

 

 

 

 

 

 

 

 

 

人文社科类

2

36

 

 

 

C

 

 

 

 

 

 

 

 

 

艺术体育类

2

36

 

 

 

C

 

 

 

 

 

 

 

 

 

创新创业类

2

36

 

 

 

C

11

 

 

 

 

 

 

 

 

传统文化传承类

2

36

 

 

 

C

 

 

 

 

 

 

 

 

应修小计

6

108

 

 

 

 

12

13

9

7

 

 

 

 

通识选修模块修读建议:在1-6学期修读中国通史、中国思想史、中华文化典籍导读等课程,也可修读相近课程。


(二)学科专业基础课程教学计划表

 

课程性质

 

课程代码

 

课程名称

 

学分

 

学时

各环节学时分配

考核

类型

各学期周学时分配

 

备注

理论

实践

实验

1

2

3

4

5

6

7

8

15

18

18

18

18

18

18

18

课堂教学周数

学科必修

2112210301

现代汉语(1)

3

45

45

 

 

S

3

 

 

 

 

 

 

 

 

2112210302

现代汉语(2)

3

54

54

 

 

S

 

3

 

 

 

 

 

 

 

2112210303

写作概论

3

45

45

 

 

S

3

 

 

 

 

 

 

 

 

2112210304

文学概论

3

54

54

 

 

S

 

3

 

 

 

 

 

 

 

2112210305

语言学概论

3

54

54

 

 

S

 

 

3

 

 

 

 

 

 

2112210306

古代汉语(1)

3

54

54

 

 

S

 

 

3

 

 

 

 

 

 

2112210307

古代汉语(2)

3

54

54

 

 

S

 

 

 

3

 

 

 

 

 

应修小计

21

360

360

 

 

 

6

6

6

3

0

0

0

0

 

学科选修

2112210501

文字学

2

36

36

 

 

C

 

2

 

 

 

 

 

 

 

2112210502

现代修辞学

2

36

36

 

 

C

 

2

 

 

 

 

 

 

 

2112210503

传统诗词创作与鉴赏

2

36

36

 

 

C

 

 

2

 

 

 

 

 

 

2112210504

中国古典文献学

2

36

36

 

 

C

 

 

2

 

 

 

 

 

 

2112210505

中国文学批评史

2

36

36

 

 

C

 

 

 

2

 

 

 

 

 

2112210506

比较文学概论

2

36

36

 

 

C

 

 

 

2

 

 

 

 

 

应修小计

4

72

72

 

 

 

 

4

4

4

 

 

 

 

 

 


 

(三)专业课程教学计划表

 

课程

性质

 

课程代码

 

课程名称

 

学分

 

学时

各环节学时分配

考核

类型

各学期周学时分配

 

备注

授课

实践

实验

 

1

2

3

4

5

6

7

8

 

 

 

 

 

 

 

专业

必修

2112210401

中国现当代文学(1)

3

45

45

 

 

S

3

 

 

 

 

 

 

 

 

2112210402

中国现当代文学(2)

3

54

54

 

 

S

 

3

 

 

 

 

 

 

 

2112210403

中国古代文学(1)

3

54

54

 

 

S

 

 

3

 

 

 

 

 

 

2112210404

中国古代文学(2)

3

54

54

 

 

S

 

 

 

3

 

 

 

 

 

2112210405

中国古代文学(3)

3

54

54

 

 

S

 

 

 

 

3

 

 

 

 

2112210406

中国古代文学(4)

3

54

54

 

 

S

 

 

 

 

 

3

 

 

 

2112210407

外国文学(1

3

54

54

 

 

S

 

 

 

 

3

 

 

 

 

2112210408

外国文学(2)

3

54

54

 

 

S

 

 

 

 

 

3

 

 

 

2112210409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3

54

54

 

 

S

3

 

 

 

 

 

 

 

 

2112210410

民间文学

3

54

54

 

 

S

 

3

 

 

 

 

 

 

 

2112210412

逻辑学

3

54

54

 

 

S

 

 

 

 

3

 

 

 

 

2112210411

美学原理

3

54

54

 

 

S

 

 

 

 

 

3

 

 

 

应修小计

36

639

639

 

 

 

6

6

3

3

9

9

 

 

 

 

 

 

 

 

专业

选修

2112210506

演讲与口才

2

36

36

 

 

C

 

2

 

 

 

 

 

 

 

2112210507

论语选读

2

36

36

 

 

C

 

2

 

 

 

 

 

 

 

2112210508

公关语言学

2

36

36

 

 

C

 

2

 

 

 

 

 

 

 

2112210509

传播学

2

36

36

 

 

C

 

2

 

 

 

 

 

 

 

2112210510

民俗学

2

36

36

 

 

C

 

 

2

 

 

 

 

 

 

2112210511

田野调查理论与方法

2

36

36

 

 

C

 

 

2

 

 

 

 

 

 

2112210512

朗读与朗诵训练

2

36

36

 

 

C

 

 

2

 

 

 

 

 

 

2112210513

唐诗宋词研究

2

36

36

 

 

C

 

 

2

 

 

 

 

 

 

2112210514

新闻采编学

2

36

36

 

 

C

 

 

2

 

 

 

 

 

 

2112210515

文化语言学

2

36

36

 

 

C

 

 

2

 

 

 

 

 

 

2112210516

非物质文化遗产学

2

36

36

 

 

C

 

 

 

2

 

 

 

 

 

 


 

 

2112210517

《诗经》导读

2

36

36

 

 

C

 

 

 

2

 

 

 

 

 

2112210518

少数民族文学

2

36

36

 

 

C

 

 

 

2

 

 

 

 

 

2112210519

社会语言学

2

36

36

 

 

C

 

 

 

2

 

 

 

 

 

2112210520

西方人类学史

2

36

36

 

 

C

 

 

 

2

 

 

 

 

 

2112210521

跨文化交际研究

2

36

36

 

 

C

 

 

 

2

 

 

 

 

 

2112210522

汉字文化研究

2

36

36

 

 

C

 

 

 

 

2

 

 

 

 

2112210523

西南少数民族发展史

2

36

36

 

 

C

 

 

 

 

2

 

 

 

 

2112210524

训诂学

2

36

36

 

 

C

 

 

 

 

2

 

 

 

 

2112210525

女性文学

2

36

36

 

 

C

 

 

 

 

2

 

 

 

 

2112210526

艺术语言学

2

36

36

 

 

C

 

 

 

 

2

 

 

 

 

2112210527

庄子精读

2

36

36

 

 

C

 

 

 

 

2

 

 

 

 

2112210528

 

2

36

36

 

 

C

 

 

 

 

 

2

 

 

 

2112210529

语法学

2

36

36

 

 

C

 

 

 

 

 

2

 

 

 

2112210530

叙事艺术研究

2

36

36

 

 

C

 

 

 

 

 

2

 

 

 

2112210531

明清小说研究

2

36

36

 

 

C

 

 

 

 

 

2

 

 

 

2112210532

文化人类学

2

36

36

 

 

C

 

 

 

 

 

2

 

 

 

2112210533

文学评论

2

36

36

 

 

C

 

 

 

 

 

2

 

 

 

2112210534

西方文论

2

36

36

 

 

C

 

 

 

 

 

 

2

 

 

2112210535

秘书学

2

36

36

 

 

C

 

 

 

 

 

 

 

2

 

应修小计

16

512

512

 

 

 

 

8

12

12

12

12

2

2

 

※专业选修课修读建议:学生在第2、3学期分别修读1门选修课,在4、5、6学期修可修读2-3门选修课。※选修课学分审核:通识选修+专业选修≥22学分。


(四)中学教育专业教师教育课

 

课程类型

课程代码

课程名称

学分

学时

各环节学时分配

考核

类型

各学期周学时分配数

备注

理论

实践

1

2

3

4

5

6

7

8

 

 

必修课程

2112000601

汉字书写

1

30

15

15

 

C

2

 

 

 

 

 

 

 

4-11

12-18

2112000602

教师口语

1

30

15

15

 

C

2

 

 

 

 

 

 

 

4-11

12-18

2119000601

心理学

4

72

64

8

 

S

 

 

4

 

 

 

 

 

 

2119000602

教育学

3

54

48

6

 

S

 

 

 

3

 

 

 

 

 

2119000604

现代教育技术

2

54

18

 

36

S

 

 

 

3

 

 

 

 

 

2119000603

教师职业道德与教育

法律法规

1

18

18

 

 

S

 

 

1

 

 

 

 

 

 

2119000605

中学德育与班级管理

1

18

18

 

 

C

 

 

 

 

1

 

 

 

 

2112210601

中学语文学科教学法

4

72

36

36

 

S

 

 

 

 

 

2

 

 

56学期开设

2112210602

中学语文学科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

2

36

36

 

 

S

 

 

 

 

2

 

 

 

 

2119000606

中学教育研究方法

1

18

18

 

 

C

 

 

 

 

 

2

 

 

 

2115000110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重要论述研究

1

18

18

 

 

C

 

 

 

1

 

 

 

 

 

应修小计

20

402

286

80

36

 

 

 

 

 

 

 

 

 

 

选修课程

2112210701

教师职业发展规划

1

18

 

 

 

C

 

 

 

 

 

1

 

 

 

2112210702

名师成长案例研究

1

18

 

 

 

C

 

 

 

 

 

1

 

 

 

2112210703

课程设计与评价

1

18

 

 

 

 

 

 

 

 

1

 

 

 

 

2119000701

教育哲学

1

18

 

 

 

 

 

 

 

 

1

 

 

 

 

2119000702

中外教育史

1

18

 

 

 

 

 

 

 

1

 

 

 

 

 

2112210704

基础教育改革动态

1

18

 

 

 

 

 

 

 

1

 

 

 

 

 

应修小计

4

72

 

 

 

 

4

0

5

8

5

6

 

 

 

心理学:包括中学生学习心理、中学生发展心理、中学生心理辅导、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学教师心理。

教育学:包括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中学课程论、中学教学论。

教师职业道德与教育法律法规:包括教师职业理念、教育法律法规政策、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五)实践教育课程计划表

1)集中性实践环节

 

 

课程类型

课程代码

 

课程名称

 

学分

 

周数

考核类型

各学期周学时分配数

备注

1

2

3

4

5

6

7

8

2112210801

教育见习(1)

0.5

1

C

 

 

*

 

 

 

 

 

 

2112210802

教育见习(2)

0.5

1

C

 

 

 

*

 

 

 

 

 

2112210803

教育见习(3)

0.5

1

C

 

 

 

 

*

 

 

 

 

2112210804

教育见习(4)

0.5

1

C

 

 

 

 

 

*

 

 

 

2112210805

教育实习

8

16

C

 

 

 

 

 

 

*

 

进校实习10-12

2112210806

教育研习

1

2

C

 

 

 

 

 

 

*

 

 

2112210807

毕业论文(设计)

4

4

 

 

 

 

 

 

 

 

*

 

应修小计

15

26

 

 

 

 

 

 

 

 

 

 

 

 

2)实践活动实施计划

 

课程名称/技能训练项目

学分

实践学期

备注

 

 

教师职业技

能训练与考

教师口语技能训练

 

 

2

 

 

1、2、3、4、5、6学期

 

 

根据本专业实际情况安排训练项目并组织训

练和考核,通过考核获得相应证书,可获得

学分。

书法技能训练

现代教育技术技能训练

语文教学技能训练

 

要求:教师通用职业技能与学科教学技能包含多个环节,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本表列出考核及成绩录入时间,各环节具体安排见附表1;技能训练、教育实习、教育研习、毕业论文等实践环节学院根据需要安排基础教育兼职教师独立或共同承担教学任务,具体在附表2中安排。


 

(六)第二课堂育人计划课程项目表

 

 

课程模块

 

课程代码

 

课程名称

 

学分

形式

考核类

各学期周学时分配数

 

备注

 

 

1

2

3

4

5

6

7

8

思想成长

2111210901

思想成长与进步

2

 

 

C

*

*

*

*

*

*

*

*

具体学

分认定

标准详

见《楚

雄师范学院

第二

课堂成

绩单制

度实施》。

实践实习

2111210902

实践与实习

2

 

 

C

*

*

*

*

*

*

*

*

志愿公益

2111210903

志愿公益与服务

1

 

 

C

*

*

*

*

*

*

*

*

创新创业

2111210904

创新创业发展

1

 

 

C

*

*

*

*

*

*

*

*

专业学科竞赛

2111210905

语文学科专业竞赛

1

 

 

C

*

*

*

*

*

*

*

*

文体活动

2111210906

文体活动与拓展

1

 

 

C

*

*

*

*

*

*

*

*

社会工作

2111210907

社会工作与责任

1

 

 

C

*

*

*

*

*

*

*

*

职业技能

2111210908

技能特长与发展

1

 

 

C

*

*

*

*

*

*

*

*

应修小计(必修3、选修5)

8

 

 

 

 

 

 

 

 

 

 

 

 

 

 

 

 

 

 

七、其他有关要求

 

1.学生在校期间可通过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等方式获得创新创业学分并可置换专业选修课程学分,具体参见学校相关文件规定。

2.为加强师范生师德养成,师范专业基础必读书应指定部分教师教育类名著并落实读书报告等要求;文化素质讲座应包括不少于3次师德、教师职业规划与发展等教师教育类讲座,学校层面讲座由教育学院统筹开设;社会实践与劳动活动中至少包含1次围绕乡村教育调查、基础教育志愿者活动、支教等教师教育相关活动。具体安排按学校相关文件规定执行。

3.劳动教育课程,由各专业根据学校劳动教育课程教学实施方案制定具体的实施计划。


汉语言文学专业劳动教育实践活动实施计划

 

劳动实践/技能训练项目名称

 

学分

 

周数

开设学期

 

备注

1

2

3

4

5

6

7

8

 

 

 

劳动教育主题活动

0.5

1

 

 

 

 

 

 

1.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围绕创新创业,结合学科和专业积极开展实习实训、专业服务、社会实践、勤工助学等,重视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应用,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增强诚实劳动意识,积累职业经验,提升就业创业能力。2.立正确择业观,具有到艰苦地区和行业工作的奋斗精神,懂得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深刻道理;3.注重培育公共服务意识,使学生具有面对重大疫情、灾害等危机主动作为的奉献精神。

组织班级主题活动或相关讲座及报告,最终以报告、小论文或心得体会作为最终考核。

 

 

 

 

自理劳动、家务劳动教育

0.5

1

 

 

 

 

 

 

1.了解一些简单工具的使用方法,初步掌握自我服务劳动和一般家务劳动的基本方法。2.注重抓住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中的劳动实践机会,自觉参与、自己动手,随时随地、坚持不懈进行劳动,掌握洗衣做饭等必要的家务劳动技能,每年有针对性地学会12项生活技能。3.开展学生生活技能展示活动。学生参加家务劳动和掌握生活技能的情况要按年度记入学生综合素质档案。4.利用节假日参加各种社会劳动。班级要树立崇尚劳动的良好班风,通过学校日常生活的潜移默化,让学生养成从小爱劳动的好习惯。

可组织宿舍或班级之间内务整理、卫生、美化、创意评比作为最终考核。

 

培养劳动能力

0.5

1

 

 

 

 

 

 

明确学校劳动教育要求,着重引导学生形成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系统学习掌握必要的劳动技能。根据学生身体发育情况,科学设计课内外劳动项目,采取灵活多样形式,激发学生劳动的内在需求和动力。

以班级为单位组织实施好劳动周,以建校劳动为主,可适当走向社会、参与集中劳动,以校外劳动锻炼为主。

 


4.专业与行业单位开展合作培养,根据学校相关文件规定会同合作单位制定合作培养计划。

汉语言文学专业合作培养计划

 

课程名

课程性质

开设学期

合作方式

教师职业发展规划

理论课

2学期

由学校教师与中小学语文教学名师联合授课、指导,主要以专家指导、专家讲座、在线学习等形式、技能训练、技能竞赛等形式开展。

演讲与表达训练

实践课

3学期

由学校教师与中小学语文教学名师、楚雄州文联专家联合授课、指导,主要以专家指导、专家讲座、在线学习等形式、技能训练、技能竞赛等形式开展。

朗读与朗诵训练

实践课

4学期

由学校教师与中小学语文教学名师、楚雄州文联专家联合授课、指导,主要以专家指导、专家讲座、在线学习等形式、技能训练、技能竞赛等形式开展。

毛笔字、粉笔字、钢笔字训练

实践课

2学期

由学校教师与中小学语文教学名师、楚雄州文联专家联合授课、指导,主要以专家指导、专家讲座、在线学习等形式、技能训练、技能竞赛等形式开展。

现代诗歌与散文创作

实践课

3学期

由学校教师与中小学语文教学名师、楚雄州文联专家联合授课、指导,主要以专家指导、专家讲座、在线学习等形式、技能训练、技能竞赛等形式开展。

旧体诗词创作

实践课

4学期

由学校教师与中小学语文教学名师、楚雄州文联专家联合授课、指导,主要以专家指导、专家讲座、在线学习等形式、技能训练、技能竞赛等形式开展。

中学语文学科课程标准解读

理论课

5学期

由学校教师与中小学语文教学名师联合授课、指导,主要以专家指导、专家讲座、

在线学习等形式、技能训练、技能竞赛等形式开展。

名师成长案例研究

理论课

5学期

由学校教师与中小学语文教学名师联合授课、指导,主要以专家指导、专家讲座、

在线学习等形式、技能训练、技能竞赛等形式开展。

中学语文教学技能训练

实践课

5学期

由学校教师与中小学语文教学名师联合授课、指导,主要以专家指导、专家讲座、

在线学习等形式、技能训练、技能竞赛等形式开展。

中学德育与班级管理

理论课

6学期

由学校教师与中小学语文教学名师联合授课、指导,主要以专家指导、专家讲座、

在线学习等形式、技能训练、技能竞赛等形式开展。

师范生专业技能大赛

实践课

6学期

由学校教师与中小学语文教学名师联合授课、指导,主要以专家指导、专家讲座、

在线学习等形式、技能训练、技能竞赛等形式开展。

中学语文学科教学法

理论课

6学期

由学校教师与中小学语文教学名师联合授课、指导,主要以专家指导、专家讲座、

在线学习等形式、技能训练、技能竞赛等形式开展。

课程设计与评价

实践课

7学期

由学校教师与中小学语文教学名师联合授课、指导,主要以专家指导、专家讲座、

在线学习等形式、技能训练、技能竞赛等形式开展。

 


5.本专业必读书书目。基础必读书须选读美育、教育类等相关书目。

 

☆语言学部分(计33种)

对应课程:古代汉语、现代汉语、语言学概论一级书目

1、《语言论》,(美)布龙菲尔德(LeonardBloomfield)著,袁家骅等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

2、《语言学纲要》,叶蜚声、徐通锵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

3、《语言问题》,赵元任著,商务印书馆1980年。

4、《社会语言学》,陈原,商务印书馆2000年。

5、《语言与文化》,罗常培,语文出版社1989年。

6、《语法讲义》,朱德熙,商务印书馆1982年。

7、《现代汉语语法讲话》,丁声树等著,商务印书馆1961年。

8、《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陆俭明,北京北京大学出版2005年。

9、《现代汉语词汇》,符淮青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

10、《汉语方言及方言调查》,詹伯慧,湖北教育2000年。

11、《汉字构形学讲座》,王宁,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

12、《汉语修辞学》,王希杰,商务印书馆2004年。

13、《古汉语通论》,蒋礼鸿、任铭善著,浙江教育出版社1984年。

14、《古代汉语语法讲稿》,郭锡良著,语文出版社2007年。

15、《古汉语词汇纲要》,蒋绍愚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

16、《汉语音韵学基础》(修订本),陈复华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

17、《训诂简论》,陆宗达著,北京出版社1980年。


二级书目

18、《现代语言学流派》(修订本),冯志伟编著,陕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

19、《普通语言学教程》,(瑞士)费尔迪南索绪尔(FerdinanddeSaussure)著,高名凯译,岑麒祥、叶蜚声校注,商务印书馆1982年。

20、《语言共性和语言类型》,(美)伯纳德科姆里著,沈家煊译,华夏出版社1989年。

21、《语音学教程》,林焘、王理嘉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

22、《汉语语法分析问题》,吕叔湘,商务印书馆1979年。

23、《汉语口语语法》,赵元任,商务印书馆1979年。

24、《汉语描写词汇学(重排本)》(第2版),刘叔新著,商务印书馆2005年。

25、《汉语方言学》,李如龙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

26、《修辞学发凡》,陈望道著,上海教育出版社1979年。

27、《音韵学教程》,唐作藩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

28、《训诂学原理》,王宁,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6年。

29、《中国古文字学通论》,高明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

30、《说文解字通论》,陆宗达著,北京出版社1981年。

31、《上古汉语语法研究》,李佐丰著,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年。

32、《古代汉语虚词通释》,何乐士等编,北京出版社1985年。

33、《古汉语实词释辨》,程湘清等编,山东教育出版社1985年。

 

☆中国现当代文学部分(计36种)

对应课程:中国现代文学、中国当代文学

一级书目


1、《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麦克法夸尔、费正清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

2、《中国现当代文学精品导读》,王光东等主编,上海大学出版社2006年。

3、《女神》,郭沫若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

4、《沉沦》,郁达夫著,花城出版社1982年。

5、《呐喊》,鲁迅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彷徨》,鲁迅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76年。

6、《莎菲女士的日记》,丁玲著,京华出版社2005年。

7、《子夜》,茅盾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60年。

8、《边城》,沈从文著,江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

9、《生死场》,萧红著,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70年。

10、《南行记》,艾芜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

11、《雷雨》,曹禺著,四川人民出版1984年。

12、《骆驼祥子》,老舍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年。

13、《传奇》,张爱玲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

14、《创业史》,柳青著,中国青年出版社1960年。

15、《将军族》,陈映真著,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00年。

16、《朦胧诗新编》,洪子诚、程光炜著,长江文艺出版社2003年。

17、《古船》,张炜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1年。

18、《长恨歌》,王安忆著,南海出版社2003年。

19、《许三观卖血记》,余华著,上海文艺出版社2004年。

二级书目

20、《中国新文学大系》,赵家壁主编,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年。


21、《自己的园地》,周作人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

22、《坟》,鲁迅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朝花夕拾》,鲁迅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

23、《淘金记》,沙汀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

24、《长河》,沈从文著,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

25、《家》,巴金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

26、《穆旦诗选》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

27、《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王蒙著,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

28、《三里湾》,赵树理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

29、《茶馆》,老舍著,四川人民出版社1980年。

30、《台北人》,白先勇著,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85年。

31、《我城》,西西著,素叶出版社1979年。

32、《心灵史》,张承志著,花城出版社1991年。

33、《废都》,贾平凹著,北京出版社1993年。

34、《棋王》,阿城著,作家出版社1985年。

35、《我与地坛》,史铁生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

36、《动物凶猛》,王朔著,现代出版社2003年。

☆中国古代文学部分(计51种)

对应课程: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古代文论

一级书目

1、《山海经校注》,袁珂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2、《诗经注析》,程俊英、蒋见元注析,中华书局。(亦可用其他《诗经》全注本,如陈子展《诗经直讲》等)


  3、《楚辞补注》,(宋)洪兴祖补注,中华书局。(亦可用其他《楚辞》全注本)

  4、《论语新解》,钱穆注解,三联书店。(亦可用其他《论语》全注本)

  5、《史记》,(西汉)司马迁著,中华书局。

  6、《三曹诗选》,余冠英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

  7、《乐府诗选》,余冠英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

  8、《陶渊明集笺注》,袁行霈笺注,中华书局。(亦可用其他《陶渊明集》全注本)

  9、《唐宋词选》,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编,人民文学出版社。

  10、《李太白全集》,(清)王琦注释,中华书局。(亦可用其他《李白集》全注本,乃至各种规模较大的《李白诗选》。)

  11、《杜诗镜铨》,(清)杨伦撰,上海古籍出版社。(亦可用其他《杜甫集》全注本,乃至各种规模较大的《杜甫诗选》。)

  12、《唐宋八大家文选》,牛宝彤选,甘肃教育出版社。(亦可用类似选本,或高海夫主编、三秦出版社出版的《唐宋八大家文钞校注集评》。)

  13、《古文观止译注》,(清)吴调侯、吴楚材选,李国章等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14、《宋诗选注》,钱钟书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

  15、《苏轼选集》,王水照选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16、《陆游诗选》,游国恩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

  17、《资治通鉴》,司马光著,中华书局。

  18、《全元散曲》,隋树森辑,中华书局。

  19、《明诗选》,杜贵晨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亦可用其他明诗选本,如《明诗别裁》之类。)

  20、《清诗精华录》,钱仲联、钱学增选注,齐鲁书社。(亦可用其他清诗选本,如《清诗别裁》之类。)

  21、《近代诗钞》,钱仲联编辑,江苏古籍出版社。(亦可用其他近代诗选本)

  22、《琵琶记》,(元)高明著,钱南扬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23、《西厢记》,(元)王实甫著,王季思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24、《牡丹亭》,(明)汤显祖著,徐朔方、杨笑梅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

  25、《桃花扇》,(清)孔尚任著,王季思等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

  26、《长生殿》,(清)洪升著,徐朔方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

  27、《三国演义》,(明)罗贯中著,人民文学出版社。(亦可用其他版本,以下诸书同。)

  28、《水浒传》,(明)施耐庵著,人民文学出版社。

  29、《西游记》,(明)吴承恩著,人民文学出版社。

  30、《红楼梦》,(清)曹雪芹著,人民文学出版社。

  31、《儒林外史》,(清)吴敬梓著,人民文学出版社。

  32、《聊斋志异》,(清)蒲松龄著,人民文学出版社。

  33、《中国文化读本》,董乃斌主编,上海大学出版社。

  34、鲁迅《中国小说史略》,见《鲁迅全集》,或单行本,人民文学出版社。

  35、《唐诗杂论》,闻一多著,见《闻一多全集》,开明书店。亦有其他版本及单行本。

  36、《文心雕龙注》,范文澜撰,人民文学出版社。(亦可用其他《文心雕龙》全注全译本)

  37、《诗品集注》,曹旭撰,上海古籍出版社。

  38、《人间词话》,王国维著,人民文学出版社。(此书有多种注释本,均可参用。)

  39、《经典常谈》,朱自清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40、《诗词格律》,王力著,中华书局。

  41、《中国古典小说导论》,夏志清著,安徽文艺出版社。

二级书目

  42、《四书集注》,朱熹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43、《魏晋南北朝诗选》,余冠英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


 44、《文选》,(南朝梁)萧统编,唐李善注、唐六臣注,中华书局影印本。

 45、《博物志》,(晋)张华著,范宁校注,中华书局。

46、《李商隐选集》,周振甫选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47、《唐宋传奇集》,鲁迅编录,人民文学出版社。

48、《金元明清词选》,夏承焘、张璋编选,人民文学出版社。

49、《金瓶梅词话》(明)兰陵笑笑生著,人民文学出版社。

50、《被开拓的诗世界》,程千帆、莫砺锋、张宏生著,上海古籍出版社。

51、《中国文学批评通史》(七卷),王运熙、顾易生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部分(计24种)

对应课程:外国文学、比较文学概论

一级书目

  1、《奥德赛》,荷马著,王焕生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杨宪益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年。

  2、《俄狄浦斯王》索福克勒斯著,罗念生译,《罗念生全集》(第二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

  3、《神曲》,但丁著,田德望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

  4、《堂吉诃德》,塞万提斯著,杨绛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

  5、《哈姆雷特》莎士比亚著,朱生豪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年。

  6、《浮士德》,歌德著,董问樵译,复旦大1983年。

  7、《巴黎圣母院》,雨果著,陈敬容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年。

  8、《安娜卡列尼娜》,列夫托尔斯泰著,草婴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2年。

  9、《追忆似水年华》,普鲁斯特著,李恒基、徐继曾等译,译林出版社2001年。


10、《变形记》,卡夫卡著,李文俊译,漓江出版社2003年。

11、《永别了,武器》,海明威著,林疑今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

12、《百年孤独》,加西亚马尔克斯著,黄锦炎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年。

13、《喧哗与骚动》,福克纳著,李文俊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

14、《中外比较文学的里程碑》,李达三、罗钢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二级书目

15、《巨人传》,拉伯雷著,鲍文蔚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

16、《失乐园》,弥尔顿著,朱维之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年。

17、《红与黑》,司汤达著,郝运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2年。

18、《简爱》,夏洛蒂勃朗特著,祝庆英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2年。

19、《复活》,列夫托尔斯泰著,草婴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2年。

20、《静静的顿河》,肖洛霍夫著,金人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年。

21、《玩偶之家》,易卜生著,潘家洵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

22、《高老头》,巴尔扎克著,傅雷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

23《德伯家的苔丝》,哈代著,张谷若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

24、《中外文学交流史》,周发祥、李岫主编,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年。

☆文艺学部分(计12种)

对应课程:文学概论、西方文论

一级书目

1、《当代西方文艺理论》(第二版),朱立元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

2、《文艺对话录》,(希)柏拉图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


  3、《悲剧的诞生》,(德)尼采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79年。

  4、《叙述学研究》,张寅德编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

  5、《后现代主义文化理论》,(美)杰姆逊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

  6、《文化研究读本》,罗钢、刘象愚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

  7、《文学心理学》,钱谷融、鲁枢元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二级书目

  8、《美的历程》,李泽厚著,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年。

  9、《诗学》,(希)亚里士多德著,商务印书馆1996年。

  10、《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德)马克思著,人民出版社1985年。

  11、《规训与惩罚》,(法)福柯著,三联书店1999年。

  12、《文艺心理学》,朱光潜著,复旦大学出版2005年。

☆语文教学论部分(计7种)对应课程:语文课程教学论、一级书目

  1、《名师讲语文》,于漪、刘远著,语文出版社2008。

  2、《文学欣赏导论》,王先霈、王耀辉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

  3、《语文教育的心理学原理》,韩雪屏著,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

  4、《语文科课程论基础》,王荣生著,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

  5、《名著重读》,钱理群著,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年。

二级书目

  6、《教学设计原理》,加涅、布里格斯著,皮连生等译,华东师大出版社2001年。

  7、《教育研究方法导论》,威廉韦尔斯曼著,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

☆期刊部分(附录)

《中国语文》、《方言》、《汉语学习》、《文学评论》、《文史知识》、《文艺争鸣》、《十月》、《演讲与口才》、《人物》、《语文建设》、

《文学遗产》

说明:“一级书目”为必读,“二级书目”为选读;“期刊部分”为日常自由阅读。

 

 

 

 

 

 

 

订人:胡文群

 

审核人:鲁国贵

20259

下一条:汉语言文学专业简介

关闭

Copyright© 2021 All Rights Reserved. 楚雄师范学院人文学院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