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学专业2021版人才培养方案
专业代码:130405T学位授予门类:艺术学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国家教育政策和法规为遵循,坚定文化自信。主要面向中学阶段的书法教育、汉字书写教学及与书法(书写)相关的文化产业行业,具备扎实的文化艺术素养和科学精神,掌握书法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能够把书法学科知识、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有机结合,具有终身学习、从教意愿、创新精神和教育教学研究能力,培养能在中学及相关教育机构从事书法教学和书法研究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毕业5年后,能够达到以下预期目标:
目标1: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热爱党的教育事业,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和职业道德规范。师德高尚,能够立德树人,具备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坚定文化自信,能够扎根基层,服务地方,可以在工作中起模范带头作用。
目标2:掌握书法学专业的相关技法、理论,能够熟练应用专业知识解决行业相关的问题。能够掌握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的临摹能力以及具备不低于两种字体的创作能力,同时应具备参加书法展赛的能力。
目标3:具备现代教师应具备的教育理念和较强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能够胜任中学书法教学工作,善于总结教学经验,能够不断探索教学,并具备指导学生参加书法相关展赛的能力。
目标4: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开拓精神,具备良好的沟通、协调、组织、合作能力,能较好的适应经济社会和时代发展的需求;具备行业的广阔视野,具有良好的自我学习和自我提升能力,具备参加省级及以上书法展赛的能力,并成为书法教师等相关行业的骨干力量。
二、毕业要求
本专业通过四年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思想品德优、专业基础实\职业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工作适应快”并热爱基础教育教学,具备独立的思维品格、深厚的人文素养、良好的道德情操、健全的身心素质,掌握书法专业领域的基本技能和基本理论知识,具有宽阔的文化视野和较强的实践能力、品鉴能力,能够胜任基础教育阶段的书法教育教学工作,具备一定的书法文化艺术产业技能,适应国家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依托楚雄师范学院教育学科的优势,培养师德高尚、人文素养良好、学科基础扎实、学术视野宽广、教育教学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突出,能够较好地服务于云南省和西南地区中学教育发展的应用型人才。具体要求如下:
1.师德规范
热爱祖国,热爱党的教育事业,增进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守中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熟悉教育法律法规,认真履行教师教育的责任和义务,以立德树人为己任,立志成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合格的中学书法教师。
1.1【政治素养】深刻理解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进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认同、政治认同、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
1.2【师德准则】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立德树人为己任,遵守中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具有依法执教意识,立志成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
2.教育情怀
热爱教育事业和教师职业,具有从教意愿和积极的育人情怀,认同教师工作的意义和价值,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对担任书法教师有浓厚兴趣,具有积极的情感、爱心、责任心,工作细心耐心。
尊重学生人格,能公正平等地对待学生,做学生锤炼品格、学习知识、创新思维、
奉献祖国的引路人。
2.1【职业认同】有较强的从教意愿,对所学专业和教师职业之间的关系有清晰的认识,认可教师职业的意义和价值,热爱教育事业,对自己从事教师职业有自豪感和荣誉感。
2.2【职业修养】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能尊重学生、关爱学生,重视学生的知识、能力与品德的协调发展,以引领学生成长成才为己任。有继承和弘扬优秀文化传统的使命感,恪守中学书法教师的职业操守,为学生树立良好的示范榜样。
3.学科素养
具有扎实的书法专业基础知识、理论和技能,遵循中学教育规律,运用教育原理和方法,分析和解决书法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运用多种艺术手段和语言阐述进行艺术思考与创作。理解和领会书法学科的核心内容,了解书法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关系,了解书法基础教育课程的理念和发展动向,了解书法史的思想演变、风格流派及其形式语言和背景文化,具有从事中学书法教育必备的专业知识、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了解书法学科与社会实践的联系,对科学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和学习主动性。
3.1【专业素养】了解书法学学科的基本性质,扎实掌握书法学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把握书法学科知识体系的发展历史和前沿动态,同时具备较高的书法审美能力、文化理解和传承能力、以及优良的思维品质。
3.2【综合能力】理解专业理论和技法应用的关系,具有良好的书法临摹能力、书法创作能力,能够熟练分析常见的书法字帖,具有良好的形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掌握一定的美术、音乐技能,具备一定的外语、计算机水平,具有一定的媒介素养和跨文化、跨学科素养。
4.教学能力
熟悉中学书法课程标准和教材,能根据课程标准和学情分析,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进行书法教学设计、组织、实施和评价,针对中学生身心发展和对书法学科的认知特点,依据书法学科的课程标准设置文化情境,具有结合本土文化解读和建构书法学科知识并指导于教学,引导学生获取与书法学科相关的自主学习能力,具备教学基本技能、初步的教学能力和一定的教学研究能力。能够对学生的学习成效进行合理评价。
4.1【教学技能】掌握书法学科教学设计、课堂实施、教学评价等基本教学技能。能运用相关理论知识进行学情分析、教材分析;依据教学目标设计逻辑清析、层次公明的教案。掌握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及教学资源的设计课堂教学的能力。
4.2【教学实践】构建起传统书法的审美标准,具备中学书法技法教学的示范能力。掌握书法学学科教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熟悉当前中学书法教材和教参,掌握书法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等方面的基本教学技能;基本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具有融合知识、技能和技术进行书法教学的初步经验;能够根据特定的学情与教学目标,选择适当的教学内容、方法和技术,独立进行教学设计,能上好每一堂课。
5.班级指导
树立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了解中学德育工作的教育原理与方法、掌握必备的心理健康知识,以及班级工作运行机制、组织规律和管理方法,参与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等教育活动的组织及指导,有效开展班级教育活动、学生发展指导、综合素质评价、心理健康和家校沟通合作等工作,获得班主任工作体验,引导学生健康成长与发展。
5.1【育德意识】树立德育为先的育人理念,熟悉中学德育原理与方法,掌握班级组织与建设的工作基本规律和基本方法。能在班主任工作实践中,组织指导学生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等活动,获得育人体验,学会因材施教的综合育人方法。
5.2【管理实践】了解并掌握中学生身心发展阶段特点,掌握基本的与人沟通方法与技巧,能够进行有效的家校沟通,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
6.综合育人
理解书法课程独特的育人功能,了解中学生身心发展和养成教育规律,强化书法学科的情感价值,发挥书法学科陶冶情操的美育功能。能在书法教育教学实践中,结合书法课程特点挖掘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发挥书法教育的直观性特征和功用,能在教育实践中将书法知识学习、能力发展与品德养成相结合,通过开展主题教育、社团活动和书法课外活动,提高综合育人效能。
6.1【育人理念】具有教书育人意识。理解中学书法课程独特的育人功能,有机结合中学生心理特点,注重课程教学的思想性,有机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培养学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综合能力。
6.2【育人实践】了解学校文化和教育活动的育人内涵和方法,能够选择适当的方法策划组织班集体、团队、社会实践、公益等活动,在活动中育人,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7.学会反思
了解书法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动态,具有自主收集、获取书法学科发展信息的愿望和能力,具有终身学习与自主发展的意识,能够适应时代和教育发展需求,进行学习和职业生涯规划,具有将信息技术与书法学科知识整合的能力,能够运用反思和批判性思维方法开展书法教学活动,进行地域书法教育教学改革研究,在反思中提升自身的书法教育水平。
7.1【终身学习】具有终身学习与专业发展意识,能够在日常学习和实践过程中积累所学所思所想,形成问题意识和一定的解决问题的能力。能结合当地教学具体情况开展运用,适时制定职业发展规划,实现专业成长和个人发展,具备专业持续发展的能力。
7.2【学会研究】了解当今书法教学改革发展动态及趋势,掌握专业反思的知识和技术,具有创新思维和批判精神,能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和分析及解决教育教学问题。掌握专业发展所需的信息技术手段和方法,具备撰写书法教学研究论文的基本能力。
8.沟通合作
理解学习共同体在书法教育教学和研究中的作用,具有较强的团队合作精神、主动沟通意识和良好的协作能力,乐于与学习伙伴分享交流,具备与学校领导、同事、学生、家长沟通交流的能力,并能应用沟通合作技能技巧解决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相关问题,具有小组互助和合作学习能力。
8.1【沟通能力】理解学习共同体的内涵和作用,具有健康的人际交往与沟通能力,主动学习沟通合作方法和技能,能有效与他人沟通交流,具备信息获取及处理能力,能够在教育实践、社会实践中与同事、同行、专家等进行有效沟通。
8.2【合作技能】具有协同合作精神、集体意识和团队意识,掌握团队协作的基本策略,了解中学教育的团队协作类型和方法,具有小组互助、合作学习能力。
表1毕业要求对培养目标的支撑矩阵表
毕业要求 |
培养目标1 |
培养目标2 |
培养目标3 |
培养目标4 |
1.师德规范 | H | M | M | M |
2.教育情怀 | H | M | M | M |
3.学科素养 | M | H | H | M |
4.教学能力 | M | H | H | M |
5.班级指导 | M | M | H | H |
6.综合育人 | M | M | H | H |
7.学会反思 | M | H | H | H |
8.沟通合作 |
M |
M |
M |
H |
表2毕业要求指标点与教学环节(课程)关系表
毕业要求指标点 
专业课程体系 | 毕业要求1 | 毕业要求2 | 毕业要求3 | 毕业要求4 | 毕业要求5 | 毕业要求6 | 毕业要求7 | 毕业要求8 |
1.1 |
1.2 |
2.1 |
2.2 |
3.1 |
3.2 |
4.1 |
4.2 |
5.1 |
5.2 |
6.1 |
6.2 |
7.1 |
7.2 |
8.1 |
8.2 |
思想道德与法治 | H | H |
|
|
|
|
|
| L | L |
|
|
|
| M | M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
H |
H |
L |
L |
|
|
|
|
|
|
|
|
M |
M |
|
|
中国近代史纲要 | H | H |
|
| M | M |
|
|
|
| L | L |
|
|
|
|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
H |
H |
|
|
|
|
|
|
|
|
M |
M |
|
|
L |
L |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 |
H |
H |
|
H |
|
|
|
|
|
|
|
|
|
|
|
M |
形势与政策 |
|
| H | H |
|
| L | L |
|
|
|
| M | M |
|
|
大学生国家安全教育 | H | H |
|
|
|
|
|
| H |
|
|
|
|
|
|
|
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 | H | H |
|
|
|
|
|
|
|
| M |
|
|
| M | M |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重要论述 |
H |
H |
H |
M |
|
|
|
M |
|
|
M |
|
|
|
M |
|
大学英语(1) |
|
|
|
|
|
| L | L |
|
| L | L |
|
| M | M |
大学英语(2) |
|
|
|
|
|
| L | L |
|
| L | L |
|
| M | M |
大学英语(3) |
|
|
|
|
|
| L | L |
|
| L | L |
|
| M | M |
大学英语(4) |
|
|
|
|
|
| L | L |
|
| L | L |
|
| M | M |
人工智能与大学信息技术 |
|
|
|
| H | H | H | H |
|
| M | M | L | L |
|
|
大学体育(1) | L | L | L | L |
|
|
|
| L | L | H | H |
|
| M | M |
大学体育(2) | L | L | L | L |
|
|
|
| L | L | H | H |
|
| M | M |
大学体育(3) | L | L | L | L |
|
|
|
| L | L | H | H |
|
| M | M |
大学体育(4) | L | L | L | L |
|
|
|
| L | L | H | H |
|
| M | M |
体质测试 |
|
|
|
|
|
|
|
| L | L | M | M |
|
|
|
|
音乐基础 |
|
|
|
| H | H |
|
| M | M | L | L |
|
| M | M |
美术基础 |
|
|
|
| H | H | M | M |
|
| L | L |
|
|
|
|
军事理论 | L | L | H | H | L | L |
|
|
|
| L | L |
|
| M | M |
劳动教育 |
| H |
|
|
|
|
|
|
|
|
|
| M |
| H |
|
艺术学概论 | H |
|
| M | M | M | M | M |
|
|
|
| M |
|
|
|
中国书法史(一) | H |
|
| M | H | H | M | L |
|
| L |
|
|
|
|
|
古代书论选读(一) |
|
|
|
| H | M | M | L |
|
|
|
|
|
|
|
|
中国书法史(二) | H |
|
|
| H | M | M | L |
|
| M |
|
|
|
|
|
古代书论选读(二) |
|
|
|
| H | M | M | L |
|
|
|
|
|
|
|
|
楷书技法(一) |
|
|
| M | H | H |
| H |
|
| M |
| M |
|
|
|
楷书技法(二) |
|
|
| M | H | H |
| H |
|
| M |
| M |
|
|
|
正书创作 |
|
|
|
| M | H | M | M |
|
|
|
|
|
|
|
|
行草书创作 | H | M | H |
| H | H | H | H |
|
| M |
| H |
|
|
|
篆书技法(一) |
|
|
| H | H | H | L | H |
|
| M |
|
|
|
|
|
隶书技法(一) |
| M |
| M |
| H |
| H |
|
| M |
| M |
| H |
|
篆书技法(二) | H |
|
|
| H | H | L | H |
|
| M |
|
|
|
|
|
隶书技法(二) |
| M |
| M |
| H |
| H |
|
| M |
| M |
| H |
|
行书技法(一) |
| H |
| H | M | H | H | M | H |
| M |
| H |
|
|
|
行书技法(二) | M | H |
| H | M | H | H | H |
|
| H | M |
| H |
|
|
草书技法(一) |
|
|
|
| H | H | L |
|
|
|
| M |
|
| M |
|
篆刻技法(一) |
|
|
| M | H | H |
| M |
|
| M |
| M |
|
|
|
篆刻技法(二) |
|
|
| M | H | H |
| M |
|
| M |
| M |
|
|
|
草书技法(二) |
|
|
|
| H | H | L |
|
|
|
| M |
|
| M |
|
传统诗词鉴赏与创作 | H |
| H |
| H |
| H |
|
|
|
|
|
| M |
|
|
古代汉语 | H | H | H | H | H | M | M | M | M |
| H |
|
| H |
|
|
中国美术史 |
|
|
|
| M | M | H | L |
|
|
|
|
|
|
|
|
当代书法批评 |
|
|
|
| M | M | L | L |
|
|
|
|
|
|
|
|
历代碑帖欣赏 |
|
|
|
| H | M | M | H |
|
|
|
|
|
|
|
|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
|
|
|
| M |
| H | H |
|
|
|
|
|
|
|
|
艺术美学 | H |
|
| M | M | M | M | M |
|
|
|
| M |
|
|
|
文秘写作 |
|
|
|
| M | H | H | H |
|
|
|
|
|
|
|
|
文字学 |
| M | H | H | M | H |
| M |
|
| M |
|
|
|
|
|
传播学 | H |
| H |
|
| H | M |
|
|
|
| H |
|
|
| M |
外国美术史 |
|
|
|
| M | M | H | L |
|
|
|
|
|
|
|
|
中国画(一) | H |
| H |
| H |
| H | M |
|
|
|
|
|
|
| M |
中国画(二) | H |
| H |
| H |
| H | M |
|
|
|
|
|
|
| M |
民俗学 | H |
|
|
| L |
|
| L |
|
| M |
|
|
| M |
|
碑帖学 |
|
|
|
| H | M |
| L |
|
|
|
|
|
|
|
|
板书设计 |
| M |
|
| H | H |
| H |
|
| M |
|
|
|
|
|
教师口语 |
|
| M |
| M |
| M |
|
|
|
|
|
|
|
|
|
心理学 | H |
| H |
| M |
| H |
| H |
| M |
| M |
| L |
|
教育学 | H |
| H |
| M |
| H |
| H |
| M |
| M |
| L |
|
现代教育技术 |
| M |
| M |
| H |
| H |
|
|
|
|
| M |
|
|
教师职业道德与教育法律法规 |
H |
|
H |
|
M |
|
|
|
|
|
M |
|
M |
|
L |
|
中学德育与班级管理 | M |
| M |
|
|
|
|
| M |
| M |
|
|
|
|
|
外国美术史 |
|
|
|
| M | M | H | L |
|
|
|
|
|
|
|
|
中国画(一) | H |
| H |
| H |
| H | M |
|
|
|
|
|
|
| M |
中国画(二) | H |
| H |
| H |
| H | M |
|
|
|
|
|
|
| M |
民俗学 | H |
|
|
| L |
|
| L |
|
| M |
|
|
| M |
|
碑帖学 |
|
|
|
| H | M |
| L |
|
|
|
|
|
|
|
|
板书设计 |
| M |
|
| H | H |
| H |
|
| M |
|
|
|
|
|
教师口语 |
|
| M |
| M |
| M |
|
|
|
|
|
|
|
|
|
心理学 | H |
| H |
| M |
| H |
| H |
| M |
| M |
| L |
|
教育学 | H |
| H |
| M |
| H |
| H |
| M |
| M |
| L |
|
现代教育技术 |
| M |
| M |
| H |
| H |
|
|
|
|
| M |
|
|
教师职业道德与教育法律法规 |
H |
|
H |
|
M |
|
|
|
|
|
M |
|
M |
|
L |
|
中学德育与班级管理 | M |
| M |
|
|
|
|
| M |
| M |
|
|
|
|
|
中学教育研究方法 |
|
|
|
| H |
| H |
| M |
|
|
| M |
| M |
|
中学书法学科教学法 | H |
| H |
| H |
| H | M |
|
|
|
|
|
|
| M |
中学书法学科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 |
H |
|
|
|
|
|
|
H |
|
|
|
|
|
|
|
M |
规范字训练(一) |
| M | M |
| H |
|
| H |
|
| M |
|
| M |
|
|
规范字训练(二) |
| M | M |
| H |
|
| H |
|
| M |
|
| M |
|
|
教师职业发展规划 |
| M | M | M |
|
|
|
|
|
| L |
| H |
|
| L |
名师成长案例研究 | H |
| H |
| H |
| H | M |
|
|
|
|
|
|
| M |
书法学科教学设计与教学技能训练 |
M |
|
|
H |
H |
H |
|
H |
|
|
M |
M |
|
|
|
|
教育哲学 | M | M | M | H |
|
|
|
|
|
|
|
| M |
|
|
|
中外教育史 |
|
|
|
| M |
| M | M |
| M |
|
|
|
|
|
|
粉笔字训练 | H |
| H |
| H |
| H | M |
|
|
|
|
|
|
|
|
教育见习(1) | H | H | M | H |
|
|
|
| H |
| M |
| H |
|
|
|
教育见习(2) | H | M | H |
|
| H | H | M | H | M |
|
| M |
|
|
|
教育见习(3) | H | M | H |
|
| H |
|
| H | M | H |
|
| M |
|
|
教育见习(4) | H | M | M |
| M |
| H |
| H | M |
| H |
|
|
|
|
教育实习 |
| M | M |
|
| H | H |
| H | M |
|
|
|
| H |
|
教育研习 |
| M | M |
| M | H | H |
| M | M |
|
|
|
|
|
|
书法艺术考察 |
|
|
| H | H | M |
| M |
| M |
|
| H | M | M | M |
毕业论文(设计) | M |
|
|
|
|
| H | M |
| H |
|
|
|
|
|
|
毕业创作(设计) |
|
|
| H | H | H |
| M |
|
| M |
| H |
|
|
|
三、学制与学位
本科基本学制四年,弹性学制三至八年;专升本基本学制二年,弹性学制一至四年。学生毕业达到学士学位授予条件,可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
四、主干学科和核心课程
(一)主干学科:中国书法史(一)/(二)、古代书论选读(一)/(二)、楷书技法(一)/(二)
中国书法史(一)/(二):本课程是书法学专业的主干课,分1、2两个阶段在大一学年开展,是理论课的核心部分。书法是中华民族特有的种传统艺术形式,它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是民族精神的体现。本课程要求学生全面了解中国书法史的来龙去脉,并能掌握文字演变规律以及书体演变规律。根据特定时期所出现的特定书风了解其背后的原因。此外,通过对书法史的学习,能够了解不同时期的书家、书作,并把握时代背景下的书法风格特点。要求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对书法史进行系统的学习,通过多媒体设备展示相关书法图片加深对书法史的了解程度。要求学生上课专心听讲,根据教学进度和教师的要求,广泛阅读相关书籍,充实知识,开阔视野。
古代书论选读(一)/(二):本课程是书法学专业的主干课,是理论课的核心部分。本课程共划分为四大时期:汉魏南北朝时期、隋唐五代时期、宋元时期、明清时期,四个时期又分为若干章节。根据课时安排,又分为《古代书论选读(一)》《古代书论选读(二)》,两个学期完成教学任务。本课程主要是选具有代表性书家的理论或著作进行解读。包括技法理论、书法史理论、书家研究、书法文化研究、书体研究、以及考释辨伪等。通过学习,使学生清晰准确的把握四个时期代表性书家的主要观点和代表性的理论著作。提高对字体发展、书法技法、书家思想、时代风尚、书学观念、书法批评等方向的认识,以理论指导技法实践,增强字外功夫。
楷书技法(一)/(二):本课程是书法学专业的主干课,分1、2两个阶段在大二学年开展。主要从楷书的笔法、结构、章法和择帖等方面学习基础理论知识,并临摹古代楷书的经典作品。通过实临和意临教学,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和较强的书法表现能力,提高书法艺术的审美能力。为书法创作与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要求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对楷书进行系统的训练,提高楷书的书写能力与水平。
(二)核心课程:隶书技法(一)/(二)、篆书技法(一)/(二)、行书技法(一)/(二)
隶书技法(一)/(二):本课程是书法学专业的专业核心课,分1、2两个阶段在大一学年开展。主要从隶书的笔法、结构、章法和择帖等方面学习基础理论知识,并临摹古代隶书的经典作品。通过实临和意临教学,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和较强的书法表现能力,提高书法艺术的审美能力。为书法创作与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要求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对隶书进行系统的训练,提高隶书的书写能力与水平。
篆书技法(一)/(二):本课程是书法学专业的专业核心课,分1、2两个阶段在大一学年开展。通过对这一课程的学习,首先,可以进一步了解篆书书家和历代篆书风格,建立起篆书审美,从而懂得鉴赏篆书。其次,学会篆书技法。通过对《篆书技法》的学习,可以使学生了解、掌握篆书技法。最后,情感性目标。通过对《篆书技法》的学习,可以使学生更深层次的认识和了解中国书法、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魁力,提升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要求学生上课专心听讲,根据教学进度和教师的要求,广泛阅读相关书籍,充实知识,开阔视野。
行书技法(一)/(二):本课程是书法学专业的专业核心课,分1、2两个阶段在大二学年开展。通过对这一课程的学习,首先,可以进一步了解行书书家和历代行书风格,建立起行书审美,从而懂得鉴赏行书。其次,学会行书技法。通过对《行书技法》的学习,可以使学生了解、掌握行书技法。最后,情感性目标。通过对《行书技法》的学习,可以使学生更深层次的认识和了解中国书法、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魁力,提升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五、课程体系结构及学时学分比例
(一)各类课程学时数和学分数统计
课程类别 | 学分数 | 学分比例 | 学时数 | 学时比例 |
通识教育课程 | 必修 | 45 | 26.1% | 824 | 29.6% |
限定选修 | 4 | 2% | 72 | 2.6% |
任意选修 | 2 | 1% | 36 | 1.3% |
专业 教育 课程 |
学科专业基础课程 | 必修 | 22 | 12.7% | 372 | 13.3% |
选修 | 7 | 4% | 126 | 4.5% |
专业课程 | 必修 | 37 | 21.5% | 666 | 23.8% |
专业方向课程 | 限定选修 | 8 | 4.6% | 144 | 5.1% |
专业拓展课程 | 任意选修 | 4 | 2% | 72 | 2.6% |
职业教育课程(师范类专业为教师教育课程) | 必修 | 21 | 12.2% | 408 | 14.6% |
选修 | 4 | 2% | 72 | 2.6% |
实践 教育 课程 |
集中实践环节 |
必修 |
16 |
9.2% |
/ |
/ |
专业实践项目 | 选修 | 2 | 1% | / | / |
第二课堂育人计划课程 | 必修 | 3 | 1.7% | / | / |
合计 | 172 | 100% | 2792 | 100% |
|
|
|
|
|
|
|
(二)实践教育课程统计
类别 | 学分 | 学分比例 | 学时 | 周数 |
实验课(包括独立和非独立设置) | 2 | 1.2% | 36 |
|
专业技能训练与认证 | 64 | 38.3% | 1152 |
|
教育实习(毕业实习) | 8 | 4.8% |
| 16 |
教育见习、研习(专业见习、研习) | 3 | 1.8% |
| 6 |
书法艺术考察 | 1 | 0.6% |
| 2 |
毕业论文(设计) | 2 | 1.2% |
| 4 |
毕业创作(设计) | 2 | 1.2% |
| 4 |
合计 | 82 | 占总学分比例 | 49.1% |
|
(三)各学期考试课程统计
学期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考试课程(门) |
7 |
4 |
4 |
3 |
1 |
0 |
0 |
0 |
要求:每学期考试课程以3-5门为宜。
(四)各学期周学时数统计
学期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周学时 |
36 |
27 |
28 |
24 |
22 |
21 |
0 |
0 |
要求:每周25学时左右为宜
六、课程设置及教学计划
(一)通识教育课程教学计划表
课程性质 |
课程代码 |
课程名称 |
学分 |
学时 | 各环节学时分配 | 考核方式 | 各学期周学时分配 | 备注 |
理论 |
实践 |
实验 | 一 | 二 | 三 | 四 |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
15周 | 18周 | 18周 | 18周 | 18周 | 18周 | 18周 | 18周 | 课堂教学周数 |
必修课程 | 2115000101 | 思想道德与法治 | 3 | 45/54 | 36/45 | 9 |
| S | 3文 |
|
|
|
|
|
|
|
|
2115000102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 3 | 54 | 45 | 9 |
| S |
|
|
| 3文 |
|
|
|
|
|
2115000103 |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 3 | 54 | 45 | 9 |
| S |
| 3文 |
|
|
|
|
|
|
|
2115000104 |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
3 |
54 |
45 |
9 |
|
S |
|
| 3文 |
|
|
|
|
|
|
2115000105 | 形势与政策 | 2 | * | * | * |
| C | * | * | * | * | * | * | * | * | 根据课程实施方案开设 |
2115000106 |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 |
3 |
54 |
45 |
9 |
|
S |
|
| 3文 | 3理 |
|
|
|
|
|
2115000108 | 大学生国家安全教育 | 1 | 18 | 9 | 9 |
| C | 1 |
|
|
|
|
|
|
|
|
2115000109 | 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 | 2 | 36 | 30 | 6 |
| C | 2文 |
|
|
|
|
|
|
|
|
2115000110 |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重要论述 | 1 | 18 | 18 |
|
| C |
|
| 1文 |
|
|
|
|
|
|
2117000101 | 大学英语(1) | 2 | 60 | 60 | 0 |
| S | 4 |
|
|
|
|
|
|
|
|
2117000102 | 大学英语(2) | 2 | 72 | 72 | 0 |
| S |
| 4 |
|
|
|
|
|
|
|
2117000103 | 大学英语(3) | 1 | 36 | 36 |
|
| S |
|
| 2 |
|
|
|
|
|
|
2117000104 | 大学英语(4) | 1 | 36 | 36 |
|
| S |
|
|
| 2 |
|
|
|
|
|
2105000103 | 人工智能与大学信息技术 | 2 | 45/54 | 15/18 | 30/36 |
| S | 3文 |
|
|
|
|
|
|
|
|
2116000103 | 大学体育(1) | 1 | 36 | 36 |
|
| C | 2 |
|
|
|
|
|
|
|
|
2116000104 | 大学体育(2) | 1 | 36 | 36 |
|
| C |
| 2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116000105 | 大学体育(3) | 1 | 36 | 36 |
|
| C |
|
| 2 |
|
|
|
|
|
|
2105000101 | 大学体育(4) | 1 | 36 | 36 |
|
| C |
|
|
| 2 |
|
|
|
|
|
2112000101 | 体质测试 | 1 | * |
| * |
|
| * | * | * | * | * | * |
|
| 1-6学期开设 |
2101000101 | 音乐基础 | 1 | 18 | 0 | 18 |
| C |
| 2 |
|
|
|
|
|
| 文(1-9周)理(10-18周 |
2110000101 | 美术基础 | 1 | 18 | 0 | 18 |
| C |
| 2 |
|
|
|
|
|
| 文(10-18周)理(1-9周) |
2118000101 | 军事理论 | 2 | 30 | 30 | 0 |
| C | 15 |
|
|
|
|
|
|
| 1-2周开设 |
2118000102 | 军事技能 | 2 | 2周 |
| 2周 |
| 0 | 2周 |
|
|
|
|
|
|
|
|
2118000103 |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 2 | * | * | * |
| C | * | * | * | * | * | * | * | * |
|
2118000104 | 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 | 2 | * | * | * |
| C | * | * | * | * | * | * | * | * |
|
2120000101 | 劳动教育 | 1 | 32 | 0 | 32 |
| C | * | * | * | * | * | * | * | * | 根据课程实施方案开设 |
应修小计 | 45 | 824 |
|
|
|
|
|
|
|
|
|
|
|
|
|
选修课程 |
| 思想政治理论类 | 2 | 36 |
|
|
| C |
|
|
|
|
|
|
|
|
|
| 自然科学类 | 2 | 36 |
|
|
| C |
|
|
|
|
|
|
|
|
|
| 人文社科类 | 2 | 36 |
|
|
| C |
|
|
|
|
|
|
|
|
|
| 艺术体育类 | 2 | 36 |
|
|
| C |
|
|
|
|
|
|
|
|
|
| 创新创业类 | 2 | 36 |
|
|
| C | 12 |
|
|
|
|
|
|
|
|
| 传统文化传承类 | 2 |
|
|
|
| C |
|
|
|
|
|
|
|
|
|
应修小计 | 6 | 108 |
| 134 |
|
|
|
|
|
|
|
|
|
|
|
要求:1.通识教育课程,学院原则上不得做修改;但马院、文学院、体健学院、教育学院的相关专业可酌情进行修改。
2.限定选修2门,所有学生必须选修思想政治理论类课程(“四史”等)2学分;其余由学院根据毕业要求自定,各专业特别要注意专业标准中有关人文、社会和科学素养的课程比例要求,文理互选体现交叉渗透;限定选修的2门课程,在进行达成度评价、做毕业要求支撑矩阵表时可以视为必修课程;任意选修的课程,学期确定后,要在相应学期表格中打上*。
3.所有专业均必须开设音乐基础、美术基础和劳动教育课程。(审核性评估要求:学生毕业必须修满的公共艺术课程学分数=2学分;劳动教育必修课或必修课程中劳动教育模块学时总数=32学时)
(二)学科专业基础课程教学计划表
课程 性质 |
课程代码 |
课程名称 |
学分 |
学时 | 各环节学时分配 |
考核类 型 | 各学期周学时分配 |
备注 |
理论 |
实践 |
实验 | 一 | 二 | 三 | 四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15周 | 18周 | 9周 | 9周 | 18周 | 18周 | 18周 | 18周 | 课堂教学周数 |
学科 必修 | 2112110301 | 艺术学概论 | 2 | 30 | 30 |
|
| S | 2 |
|
|
|
|
|
|
|
|
2112110302 | 中国书法史(一) | 3 | 45 | 45 |
|
| S | 3 |
|
|
|
|
|
|
|
|
2112110303 | 古代书论选读(一) | 3 | 45 | 45 |
|
| S | 3 |
|
|
|
|
|
|
|
|
2112110304 | 中国书法史(二) | 3 | 54 | 54 |
|
| S |
| 3 |
|
|
|
|
|
|
|
2112110305 | 古代书论选读(二) | 3 | 54 | 54 |
|
| S |
| 3 |
|
|
|
|
|
|
|
2112110306 | 楷书技法(一) | 4 | 72 | 24 | 48 |
| C |
|
| 4 |
|
|
|
|
| 1-9周 |
2112110307 | 楷书技法(二) | 4 | 72 | 24 | 48 |
| C |
|
|
| 4 |
|
|
|
| 1-9周 |
应修小计 | 22 | 372 | 276 | 96 |
|
|
|
|
|
|
|
|
|
|
|
学科 选修 | 2112230408 | 正书创作 | 4 | 72 | 24 | 48 |
| C |
|
|
|
| 4 |
|
|
|
|
2112110309 | 行草书创作 | 3 | 54 | 18 | 36 |
| C |
|
|
|
|
| 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应修小计 | 7 | 126 | 42 | 84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三)专业课程教学计划表
课程 性质 |
课程代码 |
课程名称 |
学分 |
学时 | 各环节学时分配 |
考核 类型 | 各学期周学时分配 |
备注 |
授课 |
实践 |
实验 |
一 | 二 | 三 | 四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专业 必修 | 2112230401 | 篆书技法(一) | 4 | 72 | 24 | 48 |
| C | 4 |
|
|
|
|
|
|
| 1-9周 |
2112230402 | 隶书技法(一) | 4 | 72 | 24 | 48 |
| C | 4 |
|
|
|
|
|
|
| 10-18周 |
2112230403 | 篆书技法(二) | 4 | 72 | 24 | 48 |
| C |
| 4 |
|
|
|
|
|
| 1-9周 |
2112230404 | 隶书技法(二) | 4 | 72 | 24 | 48 |
| C |
| 4 |
|
|
|
|
|
| 10-18周 |
2112230405 | 行书技法(一) | 4 | 72 | 24 | 48 |
| C |
|
| 4 |
|
|
|
|
| 10-18周 |
2112230406 | 行书技法(二) | 4 | 72 | 24 | 48 |
| C |
|
|
| 4 |
|
|
|
| 10-18周 |
2112230407 | 草书技法(一) | 3 | 54 | 18 | 36 |
| C |
|
|
|
| 3 |
|
|
|
|
2112230408 | 篆刻技法(一) | 4 | 72 | 24 | 48 |
| C |
|
|
|
| 4 |
|
|
|
|
2112230409 | 篆刻技法(二) | 4 | 72 | 24 | 48 |
| C |
|
|
|
|
| 4 |
|
|
|
2112230410 | 草书技法(二) | 2 | 36 | 12 | 24 |
| C |
|
|
|
|
| 2 |
|
|
|
|
| 37 | 666 | 222 | 444 |
|
|
|
|
|
|
|
|
|
|
|
应修小计 |
|
|
|
|
|
|
|
|
|
|
|
|
|
|
|
| 2112230501 | 传统诗词鉴赏与创作 | 2 | 36 | 18 | 18 |
| C |
|
| 2 |
|
|
|
|
|
|
2112230502 | 古代汉语 | 2 | 36 | 36 |
|
| S |
|
|
| 2 |
|
|
|
|
|
专业 选修 | 2112230503 | 中国美术史 | 2 | 36 | 36 |
|
| S |
|
|
|
| 2 |
|
|
|
|
2112230504 | 当代书法批评 | 2 | 36 | 36 |
|
| C |
|
|
| 2 |
|
|
|
|
|
2112230505 | 历代碑帖欣赏 | 2 | 36 | 36 |
|
| C |
|
|
|
| 2 |
|
|
|
|
2112230506 |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 2 | 36 | 36 |
|
| C |
|
|
|
|
| 2 |
|
|
|
2112230507 | 艺术美学 | 2 | 36 | 36 |
|
| C |
|
|
|
| 2 | 2 |
|
|
|
2112230508 | 文秘写作 | 2 | 36 | 36 |
|
| C |
|
|
|
|
| 2 |
|
|
|
2112230509 | 文字学 | 2 | 36 | 36 |
|
| C |
|
|
|
|
| 2 |
|
|
|
2112230510 | 传播学 | 2 | 36 | 36 |
|
| C |
|
|
|
|
| 2 |
|
|
|
2112230511 | 外国美术史 | 2 | 36 | 36 |
|
| C |
|
|
|
| 2 |
|
|
|
|
2112230512 | 中国画(一) | 2 | 36 | 18 | 18 |
| C |
|
|
|
| 2 |
|
|
|
|
2112230513 | 中国画(二) | 2 | 36 | 18 | 18 |
| C |
|
|
|
|
| 2 |
|
|
|
2112230514 | 民俗学 | 2 | 36 | 36 |
|
| C |
|
|
|
| 2 |
|
|
|
|
2112230515 | 碑帖学 | 2 | 36 | 36 |
|
| C |
|
|
|
|
| 2 |
|
|
|
2112230516 | 板书设计 | 2 | 36 | 18 | 18 |
| C |
|
|
|
|
| 2 |
|
|
|
|
|
|
|
|
|
|
|
|
|
|
|
|
|
|
|
|
应修小计 | 12 | 216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要求:专业选修不低于12学分
(四)中学教育专业教师教育课程(师范)
课程 性质 |
课程代码 |
课程名称 |
学分 |
学时 | 各环节学时分配 | 考核 类型 | 各学期周学时分配数 | 备注 |
理论 | 实践 | 实验 | 一 | 二 | 三 | 四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
教师教育必修课程 | 2112000602 | 教师口语 | 1 | 30 | 15 | 15 |
| C | 2 |
|
|
|
|
|
|
| 理4-11周12- 18周 |
2119000601 | 心理学 | 4 | 72 | 64 | 8 |
| S |
|
| 4 |
|
|
|
|
|
|
2119000602 | 教育学 | 3 | 54 | 48 | 6 |
| S |
|
|
| 3 |
|
|
|
|
|
2119000603 | 现代教育技术 | 2 | 54 | 18 |
| 36 | S |
|
|
| 文3 |
|
|
|
|
|
2119000604 | 教师职业道德与教育法律法规 | 1 | 18 | 18 |
|
| S |
|
| 文1 |
|
|
|
|
|
|
2119000605 | 中学德育与班级管理 | 1 | 18 | 18 |
|
| C |
|
|
|
| 文1 |
|
|
|
|
2119000606 | 中学教育研究方法 | 1 | 18 | 18 |
|
| C |
|
|
|
|
| 2 |
|
|
|
2112230601 | 中学书法学科教学法 | 2 | 36 | 18 | 18 |
| C |
|
|
|
|
| 2 |
|
| 第5或6学期 开设 |
2112230602 | 中学书法学科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 | 2 | 36 | 36 |
|
| C |
|
|
|
| 2 |
|
|
|
|
2112230603 | 规范字训练(一) | 2 | 36 | 18 | 18 |
| C |
|
| 2 |
|
|
|
|
|
|
2112230604 | 规范字训练(二) | 2 | 36 | 18 | 18 |
| C |
|
|
| 2 |
|
|
|
|
|
应修小计 | 21 | 408 | 289 | 83 | 36 |
|
|
|
|
|
|
|
|
|
|
教师教育选修课程 | 2112230701 | 中学教师职业发展规划 | 1 | 18 |
|
|
| C |
|
|
|
|
| 1 |
|
|
|
2112230702 | 名师成长案例研究 | 1 | 18 |
|
|
| C |
|
|
|
|
| 1 |
|
|
|
2112230703 | 书法学科教学设计与教学技能训练 | 1 | 18 |
|
|
|
|
|
|
|
| 1 |
|
|
|
|
2119000701 | 教育哲学 | 1 | 18 |
|
|
|
|
|
|
|
| 1 |
|
|
|
|
2119000702 | 中外教育史 | 1 | 18 |
|
|
|
|
|
|
| 1 |
|
|
|
|
|
2112230704 | 粉笔字训练 | 2 | 36 | 18 | 18 |
| C |
|
|
|
| 2 |
|
|
|
|
|
|
|
|
|
|
|
|
|
|
|
|
|
|
|
|
|
应修小计 | 4 | 72 | 18 | 18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五)实践教育课程计划表
(1)集中性实践环节
课程类型 |
课程 代码 |
课程名称 |
学分 |
周数 |
考核类型 | 各学期周学时分配数 |
备注 |
一 | 二 | 三 | 四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2112230801 | 教育见习(1) | 0.5 | 1 | C |
|
| * |
|
|
|
|
|
|
2112230802 | 教育见习(2) | 0.5 | 1 | C |
|
|
| * |
|
|
|
|
|
2112230803 | 教育见习(3) | 0.5 | 1 | C |
|
|
|
| * |
|
|
|
|
2112230804 | 教育见习(4) | 0.5 | 1 | C |
|
|
|
|
| * |
|
|
|
2112230805 | 教育实习 | 8 | 16 | C |
|
|
|
|
|
| * |
| 进校实习10-12周 |
2112230806 | 教育研习 | 1 | 2 | C |
|
|
| * |
|
|
|
|
|
2112230807 | 书法艺术考察 | 1 | 2 | C |
|
|
| * |
|
|
|
|
|
2112230808 | 毕业论文(设计) | 2 | 4 |
|
|
|
|
|
|
| * |
|
|
2112230809 | 毕业创作(设计) | 2 | 4 |
|
|
|
|
|
|
|
| * |
|
应修小计 | 16 | 32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实践活动实施计划
课程名称/技能训练项目 | 学分 | 实践学期 | 备注 |
教师职业技 能训练与考 核 | 教师口语技能训练 |
2 |
第1、2、3、4、5、6学期 |
各专业根据本专业实际情况安排训练项目并组织训练和 考核,通过考核获得相应证书,可获 得学分。 |
书法技能训练 |
现代教育技术技能训练 |
书法教学技能训练 |
书法参展训练 |
要求:“公费师范专业”和“优师专项专业”应按照定向培养的相关文件要求在本表中修改相应的实践环节。教师通用职业技能与学科教学技能包含多个环节,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本表列出考核及成绩录入时间,各环节具体安排见附表1;技能训练、教育实习、教育研习、毕业论文等实践环节各学院根据需要安排基础教育兼职教师独立或共同承担教学任务,具体在附表2中安排。
(六)第二课堂育人计划课程项目表
课程模块 |
课程代码 |
课程名称 |
学分 | 学时 (周数) | 形式 | 考核 类型 | 各学期周学时分配数 |
备注 |
集中 | 分散 | 一 | 二 | 三 | 四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思想成长 |
| 专业课程导论 | 1 | 2 | J |
| C | 1 |
|
|
|
|
|
|
| 讲座 |
实践实习 |
| 中小学规范字教学辅导 | 1 | 18 | J |
| C |
|
|
|
|
|
|
|
|
|
志愿公益 |
| 公益活动 | 1 | 1 |
| J | C |
|
| 0.5 |
| 0.5 |
|
|
|
|
创新创业 |
| 创新创业 | 1 | 1 | J |
| C |
|
|
|
|
| 1 |
|
|
|
学科专业竞赛 |
| 书法比赛参展 | 1 | 5 | J |
| C |
|
|
| 0.5 |
| 0.5 |
|
|
|
文体活动 |
| 文体活动 | 1 | 2 |
| J | C |
|
| 1 |
|
|
|
|
|
|
社会工作 |
| 社会工作 | 1 | 1 | J |
| C |
|
| 0.5 |
|
|
|
|
|
|
技能特长 |
| 社会职业技能 | 1 | 18 |
| J | C |
|
|
| 0.5 | 0.5 |
|
|
|
|
应修小计 | 必修3 选修5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要求:“第二课堂育人计划”课程项目主要涵盖思想成长、实践实习、志愿公益、创新创业、学科专业竞赛、文体活动、工作履历、技能特长等方面内容,具体课程由各专业根据校团委《楚雄师范学院第二课堂育人计划实施办法》等文件确定。学生在学期间,除完成第一课堂规定的学分外,需在“第二课堂育人计划课程项目”中修读不少于8个学分方能毕业,其中包括必修项目(3学分)和选修项目(不少于5学分),选修学分不能冲抵必修学分。
-
-
七、其他有关要求
1.学生在校期间可通过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等方式获得创新创业学分并可置换专业选修课程学分,具体参见学校相关文件规定。
2.为加强师范生师德养成,师范专业基础必读书应指定部分教师教育类名著并落实读书报告等要求;文化素质讲座应包括不少于3次师德、教师职业规划与发展等教师教育类讲座,学校层面讲座由教育学院统筹开设;社会实践与劳动活动中至少包含1次围绕乡村教育调查、基础教育志愿者活动、支教等教师教育相关活动。具体安排参见学校相关文件规定。
3.劳动教育课程,由各专业根据学校劳动教育课程教学实施方案制定具体的实施计划。
书法学专业劳动教育实践活动实施计划
劳动实践/技能训练项目名称 |
学分 |
周数 | 开设学期 |
备注 |
一 | 二 | 三 | 四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劳动教育主题活动 |
0.5 |
1 |
J |
J |
|
|
|
|
|
|
1.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围绕创新创业,结合学科和专业积极开展实习实训、专业服务、社会实践、勤工助学等,重视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应用,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增强诚实劳动意识,积累职业经验,提升就业创业能力。2.树立正确择业观,具有到艰苦地区和行业工作的奋斗精神,懂得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深刻道理;3.注重培育公共服务意识,使学生具有面对重大疫情、灾害等危机主动作为的奉献精神。 组织班级主题活动或相关讲座及报告,最终以报告、小论文或心得体会作为最终考核。 |
|
|
|
|
|
|
|
|
|
|
|
|
自理劳动、家务 劳动教育 |
0.5 |
1 |
|
|
J |
J |
|
|
|
| 1.了解一些简单工具的使用方法,初步掌握自我服务劳动和一般家务劳动的基本方法。2.注重抓住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中的劳动实践机会,自觉参与、自己动手,随时随地、坚持不懈进行劳动,掌握洗衣做饭等必要的家务劳动技能,每年有针对性地学会1至2项生活技能。3.开展学生生活技能展示活动。学生参加家务劳动和掌握生活技能的情况要按年度记入学生综合素质档案。4.利用节假日参加各种社会劳动。班级要树立崇尚劳动的良好班风,通过学校日常生活的潜移默化,让学生养成从小爱劳动的好习惯 。 可组织宿舍或班级之间内务整理、卫生、美化、创意评比作为最终考核。 |
培养劳动能力 |
0.5 |
1 |
|
|
|
|
J |
J |
|
| 明确学校劳动教育要求,着重引导学生形成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系统学习掌握必要的劳动技能。根据学生身体发育情况,科学设计课内外劳动项目,采取灵活多样形式,激发学生劳动的内在需求和动力。 以班级为单位组织实施好劳动周, 以建校劳动为主,可适当走向社会、参与集中劳动,以校外劳动锻炼为主 。 |
要求:1.本表要详细列出各学期劳动与实践周活动的具体安排和实施情况;
2.每学期1-2周劳动与实践周的教学安排,原则上安排在19-20周,由各专业科学规划,安排劳动实践、集中实践教学或其他短周期教学任务,如集中指导学生进行学年论文写作或课程设计,开设系列前沿讲座、报告等,具体实施计划及内容需在本表中列出;每学期需保证安排劳动实践不少于4学时,安排学生走向社会,以校内外劳动锻炼为主,可以围绕创新创业、专业实习实训、专业服务、社会实践、勤工助学等方面安排。
3.鼓励各专业与行业单位开展合作培养,由各专业根据学校相关文件规定会同合作单位制定合作培养计划。
XXX专业合作培养计划
课程名称 | 课程性质 | 开设学期 | 合作方式 |
| 理论课 |
|
|
| 理论课 |
|
|
| 实践课 |
|
|
| 实践课 |
|
|
| 实践课 |
|
|
| 实践课 |
|
|
| 实践课 |
|
|
| 实践课 |
|
|
| 实践课 |
|
|
| 实践课 |
|
|
要求:
1.本表供参考,各专业应结合人才培养目标,精心设计与企业行业合作培养计划,内容涉及联合建设、开设课程,专家开设选修课或讲座以及共同参与的各类实践环节教学等。
2.合作方式指合作企业单位与教学的方式(授课、指导、讲座等、)承担课时(时间、)主要内容等,各学院应根据专业实际情况进行设计制订。
鼓励各专业在此列出本专业所需的详细必读书书目。基础必读书须选读美育、教育类等相关书目。
书法学专业精选书目清单
1、《书林藻鉴.书林纪事》,马宗霍著,文物出版社
2、《文字学概要》,袭锡圭著,商务印书馆
3、《中国文字与书法》,陈林龢著,江西教育出版社
4、《古代字体论稿》,启功著,文物出版社
5、《中国书法史.七卷本》,丛文俊等,江苏凤凰出版社
6、《中国书法批评史》,甘中流,人民美术出版社
7、《海外书迹研究》,(美)傅申著,葛鸿桢译,故宫出版社
8、《书法史鉴》,丛文俊著,上海书画出版社
9、《篆刻学》,邓散木著,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10、《印学史》,沙孟海著,西冷印社出版社
11、《现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编选。
12、《中国古代印论史》,黄惇著,上海书画出版社。
13、《中国书法167个练习书法技法的分析与训练》,邱振中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4、《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颜真卿评传》,严杰著,南京大学出版社
15、《与古为徒和娟娟发屋——关于书法经典问题的思考》,白谦慎著,荣宝斋出版社
16、《中国书法理论史》,王镇远著,天津古籍出版社
17、《傅山的世界》,白谦慎著,三联书店
18、《中国书法美学》,金学智著,江苏文艺出版社
19、《中国艺术精神》,徐复观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美学散步》,宗白华著,上海人民出版社
21、《国宝沉浮录——故宫散逸书画见闻考略》,杨仁恺著,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22、《民国书法史》,孙洵著,江苏教育出版社
23、《书画碑帖见闻录》,马宝山著,北京燕山出版社
24、《中国书法观念10讲》,崔树强著;江西美术出版社
25、《中国美学十五讲》,朱良志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26、《学书引论》;欧阳中石,刘守安丛书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27、《从杭州到大都——赵孟頫书法评传》,黄惇著,上海书画出版社
28、《苏拭的书法艺术》,陈振濂著,人民美术出版社
29、《琴书乐道.文玩卷》,蔡显良、曹建著,花城出版社
30、《曲院风荷.中国艺术论十讲》,朱良志著,中华书局
31、《雅宜山色——王宠的人生与书法》,薛龙春著,上海书画出版社
32、《中国文化概论》,张岱年、方克立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3、《中国美术简史》,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史教研室,中国青年出版社
34、《外国美术简史》,中央美术学院外国美术史教研室,高等教育出版社
执笔人签字:刘星振
审核人签字:马媛萍
修订日期:2024年12月